第2章 如何拯救报社  (第2/2页)
的看法。    “怎么不喜欢,不仅是这些练武的,巴西这边的华人大多喜欢看武侠小说。宝岛的古龙、马来西亚的温瑞安、香港的梁羽生,并称武侠小说三大宗师,在海外华人中有着无数读者。    除此之外,还有四小宗师一说,宝岛、香港各有一个,另外两个在我们巴西。”    “那金庸呢?”李思华下意识问道。    “金庸?这是谁?也在写武侠小说吗?”王叔听了直接三连问,然后就是直摇头    李思华听闻一愣,没这个人?    不过他为了不引起怀疑,也没多问,打算等回到报社再说。    。。。。。。    唐人街一圈转下来也得一两个小时,等两人回到报社的时候,也有些意外。    尤其是王叔。    看到二楼那空旷的报社,有些惊讶,“人呢?”    李思华也抬头看去,发现偌大的报社如今只剩下小猫三两只了。    这是都跑了啊。    一个还没走的年轻人抬了抬鼻梁上的眼镜框,环视一周才起身对王叔说道,“王叔,在你和社长出去的时候,又有一些人走了,辞职信说是放在社长办公室的。”    “这些人,一点规矩都没有,这是连工资都不要了吗?”王叔听了很生气。    李思华制止了对方,反而好奇地看向那个眼睛男,“你怎么没走?”    眼镜男听闻无奈地解释,“我也想走,可没找到下家,不敢走。”    得,一点情商没有。    王叔听了很气愤,李思华则是很尴尬。    李思华看了一下整个二楼,发现的确没剩几个人了,便当即招呼道,“相互通知一下,没走的都来会议室开个会,包括楼下搞印刷的。”
    没错,《新唐日报》有着自己的印刷工厂,其实就是一套印刷设备,就放在一楼。    那套印刷设备也很贵,可以说报社经营到现在这个地步,也有投资大的原因。    步子迈的太大,扯到蛋了。    五分钟后,报社二楼一个可以容纳二三十人的会议室里,稀稀落落的一共坐了九个人,其中还包括李思华和王叔,剩下的报社工作人员只有七个。    看着这么点人,李思华也有些头疼。    “都来了吧?都来了我就简单说一下。”李思华看着众人,也没废话,“我知道大家对报社如今的情况都不看好,但我想说的是,在真的倒闭之前,我还想尝试一下。    若是能改变现状,大家也不需要再重新去找工作,毕竟报社的工作在这唐人街以及圣保罗市都算是比较体面的工作,大家要是重新去找,也不一定能找到比这更好的。”    对于他这话,其余七人都没表示反对,算是承认了他的话是对的。    “社长,我们这些人的确不是很想换工作,但报社如今这个样子,真的能改变现状吗?说实话,我们这些人都没有信心。”之前戴着眼镜的那个男子忍不住举手解释。    李思华淡淡一笑,“我知道大家都没信心,这样吧,我们先认识一下。我的情况,你们也都知道,我也想认识一下你们,然后再谈报社的事如何?    就从你开始吧。”    李思华直接指着眼镜男。    眼镜男也没客气,也没起身,就坐着介绍起来,“社长,我叫孙耀华,今年27岁,是编辑部的编辑,毕业于圣保罗大学中文学院。”    “高材生啊!”李思华不禁感慨。    圣保罗大学是一所公立大学,规模在巴西大学里排在第一,实力则是第二,仅次于巴华大学。    “比不上社长你是巴华大学毕业的。当年考过,汉语不合格,就没考上。”孙耀华无奈回道。    “你这汉语说得还不错啊。”李思华有些不解。    “那是这些年练好的。”    听到这里,李思华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巴华大学成立时间虽然比圣保罗大学晚,有着巴拉那州政府和巴西华人协会的资助,发展很快,五六十年代就成为巴西最好的大学。    但其有个硬性要求,只招收华人,若是混血华裔也可以。    都沾了一个‘华’字,自然汉语得会说,李思华没想到对方会在这一关被淘汰。    李思华听闻不禁沉默,随即看了一眼其他人,“你们也挨个介绍一下吧?”    “我叫钱洋,是记者。”    “我叫李成,实习记者。”    “我叫张超杰,发行部的发行人员。”    “我叫李波,印刷部的。”    “我叫周大同,也是印刷部的。”    “我叫邓长江,也是编辑,两个月前才来的实习编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