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卢植 (第2/2页)
/br> “其师从从师宜官,八分书青出于蓝胜于蓝,为书法大家。”卢植给了一个评价。 杨明仍是不解卢植所说为何。 “陛下早先便设鸿都门制下,后引宣陵孝子,再至鸿都门学,已积累了一批有才学的士人,王甫与赵忠之死,就如先前惩治酷吏,均只是一个契机。”卢植接着说道。 杨明思索一阵,明白过来卢植想说什么。 刘宏所做的事其实一直未变,就是与士人,或者说世家大族斗,进而真正掌控朝堂和地方。 或者用更直白一些的说法,就是把世家大族这些萝卜从坑里面拔出来,然后再把他培养的韭菜种进去。 卢植说的惩治酷吏,是去年由太尉许馘、司空张济上书发起的一次罢免酷吏的事件。 事件的结果是许多世家大族的弟子被罢免,而宦官子弟,诸如王甫养子,青史有名的酷吏王吉等人则安然无事。 所以事件的本质就是刘宏换一些人到了地方。 当然这里面的人主要还是宦官弟子,比如他在不其县杀死的赵延。 可是宦官子弟水平和素质确实差,就那赵延,即便未被他所杀,被伏氏和陈氏挤出不其县也只是时间问题。 但是如今鸿都门学正式设立,刘宏有了一批有才学之人,需要找一个新的理由把这些人换过去。
曹节为了掌握尚书台抛出了经学之争,刘宏一下就看到了契机。 或者说他在赵忠死后一系列维护宦官的措施,就是为等待这样一个契机。 你今文经论经惨败,还有什么资格掌握经学解释权? 随着了解的越多,杨明对刘宏的认识也在不断刷新。 不得不说,刘宏是有想法,且有能力把想法付诸实践的皇帝。 “卢公觉得古文经胜有益?”杨明问道。 从卢植答应的爽快,到卢植让他理解到刘宏真正想做之事,他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 卢植摇了摇头,又是一杯葡萄酒下肚。 杨明有些不明白了。 “梁鹄虽是书法大家,却不懂如何治国,鸿都门学弟子大多如此,不习五经,如何治国治民?更何况其中有不少宵小投机之辈,若是让他们治理地方,与宦官子弟并无区别。”卢植解释道。 “所以卢公觉得此次论经古文经不能胜,并非因为今文经世家子弟有多好,而仅仅是因为鸿都门学的子弟更为不堪?”杨明反问道。 卢植无奈地点头:“这是其一。” “其二?” “权力的更迭,牺牲的永远是百姓。”卢植叹息道。 杨明闻言一怔。 是啊,不其县的人相食,王胡的死,说到底不就是赵延劫掠乡里,伏氏私吞赈灾粮,争权夺利的结果吗? 如果只是被世家剥削,百姓活的如同奴隶,但是遇到这种权利争夺,他们连奴隶都当不成。 杨明此时为卢植和自己都倒了一杯酒,接着举杯道:“卢公一心为百姓,明深敬佩。” 先前和杨琦聊完后,他有疑惑,自己这么做是否会减轻一些黄巾起义的程度。 如今和卢植聊完,这个问题的答案已经是肯定的。 虽然减轻并不代表避免,但最起码不会让事情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 那么即便这件事情可能会触怒刘宏,那么他所做的,无论是出于私心还是公心都就值得。 卢植闻言却是一下怔住。 为百姓吗? 他卢子干就是出身平民百姓,一心想要匡济世人,可如今已快四十,他又做到了什么呢? 除了在尚书台深陷权力漩涡,努力维持现状,他什么也没做到。 再望了一眼杨明,回想一下杨明所做之事,他忽然笑了起来,端起耳杯一饮而尽。 康成的这个弟子能为大义而牺牲个人名节,或许能比他做到更多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