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五章 凯旋  (第1/2页)
    满堂大儒,站起者已十之八九。    此时最震惊之人并不是那袁逢,而是袁绍!    他不惜提前结束服丧为的是什么?    为的就是来收拢今文经世家的人心。    他在府邸时为什么喜形于色,志得意满?    因为他以为他已经做到了,他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至于太学论经,不过是他扩大战果,继续收拢人心罢了。    但是,但是啊!    杨明这家伙是怎么做到的,竟然能同时收拢古、今文弟子,不,是大儒的心!    这太可怕了。    这不是他袁本初粗心大意,而是根本就想不到。    谁能想到争论了两百多年的经学之争,会在杨明手上终结?    别说是他,就连生他的,狡猾到如狐狸一般的那个叔父都不曾想到过。    看看此时端坐在堂上,同样目瞪口呆,一言不发的天子吧。    据说曹节本不想让杨明参与其中,是刘宏力主把杨明拉了进来。    刘宏,此时是真的有点懵。    此时东观内发生的事情,已经超乎了他的认识。    这就好比战国之时,有人告诉他有人能一统六国。    而且最为要命的是,他这个裁判似乎已无决断权利!    因为古、今文二家握手言和,此时他手中所有有争议之处已不再。    既已不再,又何须决断?    刘宏的身后,曹节脸上也是极为难看。    他同样未曾想到杨明还能如此行事,但如果当初把杨明拒之门外,即便杨明有能力也无法办到。    但可惜,能最终做决断之人不是他而是刘宏。    而且此时他越发感觉杨明的可怕,也越发确定赵忠之死便是杨明所为。    如今杨明一统经学,先前对他的那些漫骂与质疑,今日之后会加倍成为他的声望。    今日之后,杨明不再是士人新秀,也不再是士人翘楚,假以时日,他会是下一个陈蕃、窦武。    不,比那二人还要更加可怕。    陈蕃和窦武何时有过诛杀王甫那样的魄力?    这样的人,若是有一天身居高位,便是他们宦官的末日。    时间在流逝,即便是袁逢此时也已坐不住,跟着站起身来。    他或许心中不愿,但若他此时不站起,那便是与士人决裂。    袁氏再大,也只是世家大族之一,离开了士人这个团体,便什么也不是。    所以到最后,东观内所有人都已站起,且目光均望向刘宏。    刘宏懊恼、气愤,但又无奈。    天子,也不是什么事情都可以肆意妄为的。    若是可以,还要什么帝王之术,还要什么权衡,还要什么宦官为四肢。    虽是无奈,但他也只能站起身来,望着众人道:“既如此,那便依杨明所言,蔡邕记录,今日所论定为《太学通义》,昭告天下。”    言罢,刘宏甩袖离去。    众人恭送刘宏。    袁绍此时的心情也好转许多。    杨明确实做到了不可思议甚至不可能之事,但那又如何呢?    他得罪了最不该得罪的人,天子。    得罪天子之人,能有何好下场?    想到此处,他或许该去学习一下何为郑学。    他或许不是意识到郑学可以统一经学之人,但是他可以做下一个。    他袁本初最大的本事并不是谋划,而是隐忍,是养望。    这天下没有第二个能如他这般服丧五年之人,一时得失并不意味着最终胜败。    留给他的时间,仍有很多。    刘宏离去,众多士人也都准备起身离去,他们要把太学论经的结果去告诉各自的家族,也去告诉身边的士人,今日的他们,是经历了何等不可思议之事。    但是在离开之前,先从卢植开始,众多经学弟子全都向杨明行礼后再离去。    就如同杨明今日所做到的事一样,古、今文经弟子向同一个士人行礼,也是古往今来第一次。    直到最后,杨赐才上来。    他并未说话,只是用一手握着杨明的手,然后用另外一只手轻拍杨明的手背。    最后,他拉着杨明一起往外走。    杨明并未抗拒,虽然杨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