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二章:寝宫夜问 (第2/2页)
么知道昌平君会叛乱的事情,只能找这些借口来进行遮掩了。 不过这也是众人皆知的事情,不管赵佗说不说都不会有什么影响。 秦王政眯起眼睛。 扶苏被昌平君和昌文君影响的事情,他很清楚,甚至还为此大发雷霆,训诫了扶苏好几次。 只是,他却一直没有在熊启和昌文君身上多想。 特别是熊启。 是了,他虽生在秦国,长在秦国,为秦相十年,却一直没有放弃那些楚人的东西。 楚服、帛画、楚人的诗歌…… 如果他的内心没有认同自己是楚人,那为什么还要接触楚人的东西,并且用这些来影响他秦王政的儿子。 熊启一直认为自己是楚国的公子。 这样一个人,怎么可能会主动去毁灭自己所认同的那个祖国? 他主动前往淮阳,定是另有图谋。 只是。 秦王政盯着赵佗,他觉得这理由还不够。 这种怀疑,不足以让赵佗在平舆冒着风险去劝说李信,因为如果他判断错误的话,诬陷昌平君的代价会很大。 赵佗心知肚明,立刻抛出了第二个理由。 “臣昔日伐燕归来,受命为中郎时,曾被熊启邀入府中……” 赵佗开始侃侃而谈,说他在熊启府里见到了许多楚人的东西,从而加深怀疑。更加重要的,则是熊启曾经向他逼问过公输之术。 “熊启曾逼问臣,是否有可以防御巨炮之术,若是献给他,可以为臣请功拜爵……” 赵佗说话真假掺半,将熊启当时的威逼描述的栩栩如生,反正当时在场的就只有他们两人。 熊启如今远在楚国,不管赵佗怎么说话,他都无法辩驳。 “嗯。” 秦王政微微颔首,按赵佗所说,熊启在离开前往淮阳的时候,还向他逼问防御巨炮和制造其他军争器械的技术,行为确实可疑。
赵佗眼见秦王政已经相信,就再加上最后一个筹码。 “昔日李将军之策,军中众将尽数反对,就连蒙武将军亦是直言劝阻,而唯有他熊启不发一言,甚至有赞成之意。以熊启为秦相十年的经验,定能看出李将军此策的不妥,但他如此表现……” “臣并非肯定熊启有背叛之意,只是李将军之策太过凶险,容不得出一点差错,万一熊启背叛,那可就是覆军杀将,折损我秦国数万将士的危险啊。所以臣才冒着风险,斗胆劝谏。” 赵佗说到最后,已是声音低沉,颇有哀伤之意。 如果李信当初在平舆听他的话,改变作战策略,那就不会在下蔡附近被项燕堵住,伐楚之战不说能赢,但至少不会输得那么惨。 那可是数万条人命啊。 秦王政默默点头,已经明白了赵佗的话。 从扶苏的穿着喜好,熊启府中的楚国事物,推理出熊启身在秦国心却向着楚国。 再从熊启主动请命前往淮阳,再到他离去前逼问赵佗防御巨炮之术,以及在淮阳赞成李信的策略。 一个个无关紧要的事情,联系起来,就让赵佗在其中嗅到了危险的味道。 “此子很是聪慧。” 秦王政心中赞了一声,转而又想到。 如果李信听了他的话,那还有这种大败吗? 或许也会败吧,毕竟熊启担任的职务太重要了,只要他一反,蒙武大军断掉补给,必定回师攻打淮阳,而项城中的楚军就可趁势尾随追击。 在缺乏粮草补给的情况下,秦军根本赢不了。 “熊启……寡人甚恨此贼!” 秦王政怒容满面,猛地一拍床榻,低吼道:“熊启背叛寡人,以为蒙武、李信皆败,寡人就拿他没办法了?” “他小看了寡人,也小看了秦国!” “他以阴谋背叛,败了我秦国二十万大军又如何?” “我秦国之大,秦国之强,区区二十万罢了!损了二十万,寡人还有四十万,还有六十万,还有满国百万持戟披甲之士!” 说到此处,秦王政冷笑道:“春耕之后,寡人将以王翦为将,倾举国之兵而出,必灭荆楚。” “熊启叛秦,为寡人仇雠,寡人亦要让他死!” 听到这话,饶是赵佗早有准备,亦不由神色惊讶。 这也太快了吧。 李信伐楚,是去年秋收后出的兵,然后在冬日战败。 如今是仲春时节,离秦国各地的春耕结束只差两三个月。 意思是离王翦伐楚的时间,绝不会超过三个月! 秦王政的怒火。 只能忍耐这么久。 他迫不及待想要复仇,覆灭楚国,擒杀叛贼。 赵佗心思转动。 相比于李信伐楚的惨败。 此番老将王翦出马,只能用一个字形容。 稳! 赵佗再不迟疑,立刻朗声开口。 “臣愿为王先驱,随王将军出征荆楚,擒杀熊启,以复王仇!” 秦王政颔首。 “善。” 感谢书友给我一把剑的盟主打赏,后续会加10更回报,谢谢认可和支持。 之前请假1天说还4更,已在23号全部加更完毕。现在只欠两位盟主的20更了。 明日会三更,后续还是按惯例每3天加1更,直到补齐。 感谢书友昆临远山、23圡狗边路、都天大法主、mikaziki的打赏,以及各位书友的投票支持,谢谢! 按《资治通鉴》,李信伐楚和秦王强起王翦都被系在秦王政二十二年,是同一年发生的事情,时间很近。本书中在前一年,关中依靠沤肥大丰收,有足够的粮草支持秦王在春耕后发动这一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