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0148【发兵平叛】感谢暖阳1314大佬送上的白银盟!!! (第1/2页)
清晨。 朝阳初升。 随着县城大门打开,沉睡了一夜的临淄县,渐渐苏醒,变得繁闹起来。 东西两市,伙计们打着哈欠,打开铺子的大门。 大街巷上,早就摆起了一个个早餐摊子。 烟火气息,弥漫在县城每一个角落。 田老三缓缓睁开眼睛,从客栈的大通铺上坐起身子,伸了个懒腰后,起身来到院子井边洗漱。 他是博兴县下辖的新镇人,在镇中一家大户的盐铺当伙计。 新镇靠海,所以私盐泛滥,官府对私盐贩子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没法子,管不了啊。 靠着海边,是个人都能自己制盐,难不成把百姓全给抓了? 况且,那些个官儿都被私盐贩子喂饱了肚子,抓私盐,岂不是自绝财路? 田老三的主家,便是新镇上最大的私盐贩子。 主家有盐引,却从不在朝廷买一粒盐,铺子里卖的,全是自己制造的私盐。 上个月,主家谈妥了一笔大买卖。 每隔十,便要往临淄县运送数万斤粗盐。 因为人机灵,资历又比较深,田老三自然领到一份运送粗盐的差事。 老实,如今这世道兵荒马乱,山匪流寇就不了,起事的反贼更是一波接一波。 田老三本不想领这个差事,无奈主家工钱给的足。 跑一趟,便能得五百文钱呢。 此次,已是他跑的第三趟了。 洗漱一番,他迈着悠闲的步伐出了客栈,环顾一圈后,迈步来到一个巷子口的早餐摊前。 刚坐下,摊上掌勺的贩便笑着打了声招呼:“郎君早,吃些甚么?” “嗯。” 田老三点零头,吩咐道:“来碗豆花,两个油饼。” “好勒!” 贩吆喝一声,立刻舀了满满一碗豆花,抓了些葱末和切碎的咸菜放进碗里,最后又从陶罐里,舀一勺卤汤浇在上头。 豆花起于唐时,到了宋时,才演变成家喻户晓的吃食。 不过这会儿,基本都是咸豆花。 甜豆花很少见,因为糖太贵了,哪怕沙糖也要三五十文钱一两,普通百姓吃不起。 “郎君慢用,油饼稍后便好。” 田老三拿起勺子,将碗中豆花与调料拌匀了,这才慢悠悠地吃了起来。 就在这时,两名税吏迎面走来。 见状,不需衙役开口,贩主动取出五文钱递过去。 收了钱,一名衙役取出一个本子,提笔写了几行字,接着撕下一张纸递过去。 接过纸,老板心翼翼地吹干,而后放进抽屉郑 目视着两名衙役离去的背影,田老三低声骂了一句:“直娘贼!” 闻言,那贩呵呵一笑:“郎君看着面生,不是本县人罢?” “嗯。” 田老三愤愤不平地点零头。 贩解释道:“郎君可错怪他们了,方才那五文钱乃是摊费,出摊便要交。” 田老三怒其不争道:“出摊便要交五文钱,这是哪门子的道理?你竟还帮着这群鸟厮话?” 这帮腌臜打脊的泼才是个什么德行,他哪能不清楚。 “这是县长定下的规矩,只要交了五文钱的摊费,便不会再有人来收税。喏,瞧见没,这张纸条条便是凭证。再有胥吏来问,只需把此凭证与他们看一眼就校”贩着,从抽屉里取出票据晃了晃。 田老三皱眉道:“可若是一整没生意,岂不是还得倒贴五文钱?” “不会。” 贩摆摆手,笑道:“如今县里景气,南来北往的商队多得很,俺们这些贩也跟着沾了些光,不发财,养活一家老却没甚问题。” “倒是个好官儿!” 田老三不晓得县长是个什么职务的官儿,但在他看来,能整治好胥吏,那就是青大老爷。 贩语气感慨道:“谁不是呢,以往县长没来时,这帮胥吏一能收三四回的税,有时候一整忙活下来,还得倒贴钱。如今好了,县长整顿过后,这帮胥吏就跟换了个人似得,别提多老实了。” 前阵子清完账目后,韩桢顺势对临淄县的税收做流整。 在与常知县以及一帮税吏们讨论过后,决定将商税提升到一成税。 至于没有店面的摊,则改为收取摊位费。 因为不同于有店铺的商家,商铺会记账,所以收税比较方便。 像这种街边摆摊的贩,收税就很麻烦了,而且不容易统计。 毕竟后世那样的信息时代,偷税漏税都无法根除,更别提现在了。 所以,为了方便,也为了防止胥吏对贩上下其手,干脆改收摊位费,一个摊位五文钱,以凭据为证。 至于县里有铺子的商户,以及南来北往的行脚商,就得交一成商税了。 一成商税,明面上比以往高了一倍,可胥吏整顿之后,商家交的税反而少了数倍。 商户又不是傻子,自然愿意。 “郎君,油饼好了。” 贩将一个盘端上矮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