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 一地五山虽曼妙,万年之前水滔天 (第1/2页)
石夏大地,卧有一“飞龙”。 西起琨山,为龙首,高昂不羁;向东经天脉、琼岭,为龙身,蜿蜒飞舞;后收尾伏牛山,敛息低垂。 伏牛山下有一袤原,名为“中州”。 东北,青山灵气做屏风;西南,朱山庄严做后盾;西北,白山肃杀做护卫;东南,玄山沉寂做先导。 青山灵气做屏风,山上有一千两百道人。 平日里便在这山涧树林中,晨取露水,晚采萤火,识一千六百五十三味药材,辨二百零三十九种毒草。 山间有一崖,名“卢崖”,奇石林立,花草繁盛。 崖北峡谷内,有一清泉,终年不断。 这泉并非从池底“咕噜噜”涌出,而是如“珍珠倒卷帘”般挂在长空。 自山崖逐级跌落,发出虎豹怒吼般的澎湃之声,如云似雾,灿烂夺目。 飞瀑落下的水珠集成一水潭,潭底单有一块黛色圆石,水流入潭,好似墨浪涌流。 泓乙道人在此修行时,搭了个草堂,后被改成小道观,名为“清观”。 道人们采完药后,就在这观里拣药、炼药。 青山山顶有一庙,名“中岳庙”,是道人们修行悟道的地方。 秘隐于仙雾深处、藏于道心,只有道行够深才能看到庙门,进入其中。 那些道行尚浅,没什么修为的小弟子们想要进去听听瞧瞧,连门儿都没有。 朱山庄严做后盾,山上有八百比丘。 居于南麓会善寺中,平日里除接待信徒拜佛外,还为俗家弟子点播心智、使得其内心宁静。 山门前有棵老古柏,躯干如龙,昂首吐蕊。 会善寺外,清泉细流、水雾弥漫、树木郁郁葱葱;寺内,两株千年古柏笔直挺拔,三株千年银杏姿态优美。 僧一行在寺内置“正思惟戒坛”,为会善寺举行授受戒律仪式的场所。 戒坛平面为方形,内有五佛塑像,四角立有石柱,柱上刻有天王浮雕,脚踏鬼怪山水。 在此坛受过戒律仪式的比丘,就要加大自己修行的难度,从参禅变为苦行,以求真真大彻大悟。 白山肃杀做护卫,山上有三千武僧。两千五为比丘,五百为比丘尼。 比丘居少林寺。 南邻少溪,背依龙虎岭,东接伏牛山,西依当阳坡,林木葱郁、幽雅静美。 比丘尼居永泰寺。 坐东朝西,面对少林寺,背依望都峰,北临子晋峰,峰峦叠翠、溪水萦回。 武僧所练功夫,包含七十二绝技、拳棍枪刀剑;套路七百多种,还有气功及各式软硬功练法…… 武僧并不尚武,更不好战,而是追求“禅武合一”,禅修至无我之定。 他们常言:“拳勇一类乃是末技,不过是借练功习武达到收心敛性、屏虑入定的目的。” 玄山沉寂做先导,山上居住的,说俗不俗、说仙非仙。 他们把自己称为观星象、知凶吉的“智者”。 无论男女,都是将头发高高束起,着一袭黑衣、系一道蓝色腰带,手持一本一笔,记录星象。 山上建有二十八座璇玑玉衡,对应天上二十八星宿,每一座都有十二名智者观测星象。 正山顶有一座观星台,台上有三位智者;台体呈方形覆斗状,盘旋踏道环绕;石圭自台北壁凹槽内向北平铺,可以度量日影长短。 与其他三山不同,玄山上,并没有什么郁郁葱葱、苍翠欲滴。而是发红发暗,有的地方还呈现出雾一般的灰蓝。 有泉水,但无叮咚;有溪流,可无潺潺……就连飞禽走兽都没有自己的叫声。 在这四座大山掩卫之下,又有恒江、玖河两道大水,蜿蜒流过中州大地的最中心——嵩山。 居于正中的嵩山,并无特别之处:论山高,比不过;论神秘,更是不出奇。 中州子民,只把这山当成游玩消遣好去处,溪边戏水、林间漫步,与飞禽结伴、同走兽为友…… 而山中的野兽,也渐通人性,对着上山游玩的人类毫无畏惧躲避的姿态,反倒相处融洽。 谁能想到,如今一片祥和的中州大地,在万年之前,曾是一片哀嚎声不绝于耳的汪洋。 万年前,这里发过一次大水灾,房屋被冲塌、庄稼被淹没…… 百姓为了活命,就近逃到嵩山上。 白天,身体强壮的女人和男人就去山上找树皮野菜; 晚上,老幼弱残住在洞里,身强体壮的男女直接在洞口靠背而眠。 洪水一直不退,能找到的食物越来越少,不少老的、幼的、身子弱的,都被饿死、冻死。 人们乞求天帝发慈悲救自己一条生路,可天帝却没有做出任何回应。 天神鲧同情人们,便偷走了能够阻止洪水的息壤,并让神龟把息壤驮送到中州,止住了大水。 天帝知道这件事后震怒,不仅命神龟将息壤收回,还派火神杀死了鲧。 而鲧的尸体,则被丢弃在无边的大水上。 三年后,鲧的肚子突然裂开,从中生出了禹,身形高大、目光如炬、赤脚裸上身。 左手握一把量天尺,右手持一把辟地斧,斧子上还闪着红光。 鲧的尸体则瞬间化成了一条玄鱼,眨眼间就游走不见。 禹接了鲧的工作,继续治水。 为凿开轩辕山,他用神力将自己变成一巨熊,开山凿石,疏通水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