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四十一章 死神只是撒旦的仆从 (第5/5页)
调戏的情绪,全身心投入到防守。 杜兰特打组织什么的还真不太好防,毕竟进攻威胁摆在这,队友不可能不分心。 尤其是杜兰特开场从无球打起的打法,明显也是吸取了他G1经验教训的。 不过杜兰特怎么变,情绪容易起伏这点始终没变,这点他都不用揣度,直接看社交媒体就行。 所以激怒杜兰特让他强打自己,进而消耗他的体能,是打破眼前这种僵持局面最简单有效的方法。 杜兰特选择了面筐,坠步启动后的拖曳步接纵向突破。 不过他并没有能过掉徐永,反倒是被徐永卡住突破路线给逼停球了。 杜兰特被称为大号麦迪是有原因的,他的干拔和坠步启动和麦迪十分类似。 而这些,恰恰是徐永当初从麦迪那里学到的。 所以这个结果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同一个师傅教的,他破不了招啊! 不过杜兰特死球后没放弃,脑海中回荡着布鲁克斯激励话语的他,转身往底线强行后仰出手。 这要是换巴特勒防守,面对这种打法还是没办法,但是徐永天赋好太多了,他长臂罩上去干扰投篮视线。 虽然这球最终没盖到,但是杜兰特在高压下直接投出了三不沾。 现场一阵躁动。 这个两人直接对位的结果对主队士气打击巨大。 回过头来,徐永继续晃过罗伯森杀向篮下,不过这次面对再扑上来的加索尔他并没有强攻,而是直接把球塞给篮下的亚当斯,亚当斯接球双手重扣得分。 16比15,公牛队再次反超比分。 布鲁克斯再叫暂停。 “凯文,不要掉进他的陷阱。”布鲁克斯下场再次拉着杜兰特说话。 “他就是想你和他纠缠,更多利用挡拆,打成功率。” 杜兰特闻言抬头看了看比分,点了点头。 暂停回来后,杜兰特开始频繁和伊巴卡还有加索尔打挡拆,这让徐永一时间也没有太多办法。 和詹姆斯打挡拆不一样,杜兰特的跳投极具杀伤力,这让他很难用小狗步法那种绕后的方式去防守,而一味抢过的话,杜兰特的变向突破速度还是很快的。 在打了几个回合后,锡伯杜也发现防守效果不好,主动调整让巴特勒重新去换防杜兰特,而让徐永把更多体力投入到进攻端。 在进行过几次尝试后,今晚两人的飙分成了比赛的主基调。 而且布鲁克斯针对杜兰特体能的问题,也早早替下哈登,让哈登去带替补衔接段。 这带来的最终结果是,比赛开始有些像G1的方向发展了。 虽然原因不同,但是公牛队今晚其他人状态和G1一样不在线,这让徐永下场后公牛队的进攻很挣扎。 然后第二节开场的时候,徐永就上了。 尽管锡伯杜并不想这么做,因为这种级别的对抗里面他需要徐永保存体能到第四节,但徐永说了一个让他无法拒绝的理由。 “你不会觉得26岁的我,已经不能像24的时候那样打满全场了吧?” 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徐永知道这时候没得选。 如果前三节都撑不过去的话,那担心第四节的事情毫无意义。 他只能选择相信巴特勒他们,相信他们会在后面的比赛中找回状态。 比赛很快来到第四节。 徐永和杜兰特两人今晚发挥都无比勇猛。 徐永三节得到46分,和G1相比不遑多让。 而杜兰特三节也得到43分,刷新了他季后赛生涯的新高。 无论这场比赛最后的结果如何,这都将会是一场足以载入史册的总决赛。 也就是到了最后的决胜时刻,分水岭出现了。 在苦等了三节多时间后,巴特勒的状态终于起来了! 在看着巴特勒外线飚中三分,又杀进内线打成2 1的时候,徐永笑的比自己得分都高兴。 反观雷霆那边,前三节表现不俗的哈登在雷霆队最需要他的时候掉了链子。 最终,公牛队以116比110击败雷霆队,拿下了这场巅峰对决。 赛后的数据统计,公牛队这边徐永得到52分,最后一节体能不多的他基本上就在场上打牵制,巴特勒末节得到13分,全场得到了22分。 雷霆队那边杜兰特最后一节也没怎么得分,最后的得分定格在50分,哈登得到26分10助攻,但是他最后一节8投仅1中。 赛后的新闻发布会,徐永和巴特勒一起出席。 “这是NBA总决赛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两队同时有人得到50分的状况,你怎么评价这种情况?”来自ESPN的记者向徐永发出提问。 “我们证明了对方是自己之外最好的得分手。”徐永的评价很有哲学性,这点他有点受韦斯特影响。 “你在总决赛又一次得到了50 ,不过连续两次和历史记录擦肩而过,会不会让你有所遗憾?”记者继续提问道。 “当球队赢下比赛之后,我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值得遗憾的。”徐永现在的心情就像是坐着七彩的火车穿梭在糖果交织的云朵里,怎么可能会感到遗憾呢? “你怎么评价吉米·巴特勒末节13分的表现?” “我并不惊讶,因为他一直有那个水平,他只是缺少一个机会。” 徐永这时的回答很平静,就像是说着一件很稀疏平常的事情一样,但他越是这样,就让记者们对巴特勒的关注越多,也让巴特勒越是感激,这辈子能遇到这样一个学长真是他毕生的福气。 “我听说你在比赛中对KD喷了垃圾话,你说‘死神只是撒旦的仆从’,那激怒了KD,也让比赛的局势一度扭转,只是这句话是不是有些太伤人了?”来自FOX体育的记者提问道。 徐永看了一眼对方,然后收起笑容,语气平静地说道:“那是事实。”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