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二十八章:朱棣教导朱雄英,疯了!疯了! (第1/3页)
本来,这就是孩子们的问题。 孩子们不清楚其中缘故,他们大人,只要随意听听就知道了。 可随着太孙提出,接近建安孩子的办法后。 这个问题,就连他们这些大人都开始感兴趣了。 众人全都看着朱棣。 尤其是沈至。 朱棣评价朱雄英提出的办法,是向愚昧妥协,达到了接近建安孩子的目的。 却并不能改变这些孩子。 沈至十分想知道,朱棣会用什么方式。 首先,他想不出,除此之外的第二种办法。 其次,这个问题,看似并不起眼。 但他感觉,能从中看到,燕王朱棣如何接触百姓。 一定程度,能折射反应,燕王的治民理念。 …… 被这么多双眼睛注视。 朱棣笑笑,视线最终停留在雄英身上,伸手揉了揉小脑袋,“往后做任何事,都首先要明白,我们的目的是什么?” “如果你们只是想接近今天那群小伙伴,大家一起玩儿,故意穿的脏兮兮没什么。” …… 但目标如果是改变他们。 向愚昧妥协的方式,绝不能达到目的! …… “我们来建安,不是来沽名钓誉,邀买人心,我们来建安的目的,就是改变建安百姓,贫穷、落后、愚昧的现状,所以我们接触建安百姓时,不用急于融入,也绝不为几句百姓好评,向愚昧屈从……” 其实,让建安百姓说他几句好话。 甚至等他离开建安时,让建安百姓送上一把万民伞。 实在太容易了。 只要出入从简,做出一副与民同甘共苦的样子。 百姓很容易就能被糊弄。 盛赞他。 把他夸成一个贤王。 这个时代的好官儿,其实很好当。 可这又有什么用? 这种作秀姿态。 他来建安时,建安如何。 他离开时,建安恐怕也不会有太多变化。 …… 朱棣收敛思绪,看向徐辉祖、徐膺绪、徐增寿、蒋进忠等人,“接下来,你们中,有人要主政一个县,有人要去农村搞乡土村社建设,去了,也不要搞这套向愚昧屈从的做派……” 接近百姓、接近建安孩子们。 不一定要把自己装扮的脏兮兮才行。 人与人的共同点有很多。 比如认真、努力。 “百姓身上,不只有脏这类愚昧表征,还有认真、努力这类最为高尚的内核,你们去了后,只要认真努力做事,就算你们每天把自己收拾的干干净净,百姓也认同你,因为这是我们和村里农民都有的共同点……” …… 朱棣还在继续说。 其他人听着若有所思。 徐妙云眼神含笑,柔和看了看朱棣。 如何与百姓正确打交道,在场所有人,四郎最有发言权。 不! 放眼整个大明上层。 她觉,四郎也是最有发言权的。 阿爹、父皇他们出身农民,但他们也不如四郎。 当初,四郎如何赢得村里叔伯婶子认同? 还都想把适龄闺女嫁给四郎? 就是四郎过日子井井有条,做事情认真努力! 一个人,生活在一个村子里,只要具备这几样品质,除了那种好吃懒做的,大部分乡亲,都愿意亲近接触。 因为有共同点,本能会产生一种亲近。 后来,八叔他们开始效仿四郎顾家。 以往,八叔他们干完田里的活,回家后,如果有大牲口,会照顾大牲口。 可其他事情,直接就做了甩手掌柜。 可看着四郎,八叔他们也开始效仿,会顺手帮着打扫院子,做这些,原本他们眼中,该女人做,或者,不做也不影响填饱肚子的事情。 土桥村风貌因此而变化很大。 …… “当我们和百姓,用彼此都拥有的优秀共同点,打成一片时,百姓更加信服我们,然后就会不自觉跟着我们学,最终改变百姓愚昧,让百姓变得更优秀,更有能力,过上好日子……” …… “姐夫在土桥村就是这么做的!”徐辉祖突然惊呼一声,惊喜道:“我明白了!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众人纷纷扭头看向徐辉祖。 谁都能看出,徐辉祖此时,满脸底气和自信。 蒋进忠若有所思。 他在老家村子里搞乡土村社建设。 今年都开始有收效了。 可总觉,和去岁考察土桥村时,差别很大。 现在,他终于明白了。 他以蒋家少爷,朝廷官员的身份回到老家村子里,带着村民搞乡土村社。 乡亲愿意听他指挥,是因他蒋家少爷、朝廷官员的身份! 而且,他搞乡土村社,就是动动嘴皮子,指挥百姓去干。 自己根本没有亲自投身其中。 没像朱先生那样,亲自一起干过。 百姓在粮食收获上,的确获益了。 但百姓并未学习他,而且,在建设的过程中,现在反思一下,他身上,也没什么让百姓可学的。 学他显摆? 学他站在田埂上,指点江山? 朱先生离开土桥村。 土桥村乡亲若是在朱先生身上学到了一星半点,肯定有能力,自发继续建设发展本村乡土村社。 可他不管老家村子。 村里百姓,能吗? 恐怕最多维持现状,需要好长时间,慢慢摸索,才能。 “朱先生……” 众人闻声,视线纷纷从徐辉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