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三十二章:骂声不断!千帆点点,直扑福建! (第1/3页)
闽县。 县府衙门。 朱棣、徐辉祖、蒋进忠、谭渊,凑在一张闽县地图前,比对着黄册、鱼鳞册上记录的村庄,在地图上做着标记。 直到四人合力将所有村庄,在地图上标记出来后。 徐辉祖三人同时松了口气。 他们就没干过这么繁琐的细微事情。 蒋进忠打量着地图上,密密麻麻,三角形标记的村庄,笑道:“我是第一次见,地图上标记上不起眼的村庄。” 他见过各种各样的地图。 甚至,家族的藏书楼中,还收藏着历朝历代的地图。 但没有一个朝代,会把村庄标记在地图上。 当然,一些重要关隘村庄除外。 朱棣笑笑,“等未来乡土村社建成后,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村出现在地图上……” 能不能上地图,其实很简单。 三个因素构成。 经济价值、军事价值、政治价值。 乡土村社建成,乡村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升,一些人才频出、亦或者经济影响力足够大的村庄,会首先被标注在大明全国堪舆图上。 而其他村庄,也会出现在县域、州府、行省地图上。 这个时候,也标志着,乡土村社取得了初步成果。 “我感觉,土桥村肯定第一个被标注在咱们大明的全国堪舆图上!”徐辉祖笑道。 别的不说。 随着东旭这些孩子成长起来,在各个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力,任何统治者都不能忽视吧? 而且土桥村还有学仓,还有姐夫、阿姐培养起来的第一批孩子。 将来,肯定会重视教育吧? 朱棣笑笑,未来的事情谁能说清呢。 或许,未来有关他和妙云在中原的一切痕迹,都会被抹掉。 虽然这让人很不舒服。 可这就是政治的残酷现实。 他一直想远离的原因。 收敛思绪,在沿海的海防堡垒上点了点,“明天,辉祖拿着御赐金牌,去这些卫所堡垒,让他们全部撤离……” 徐辉祖、蒋进忠、谭渊,不由惊愕皱眉。 朱棣话音刚落,徐辉祖就忙询问:“姐夫,全部撤离?是不是……” 撤掉海防。 这不就等于放任倭寇长驱直入吗? 朱棣苦笑,“你以为,这些海防堡垒,此番真的会拼死抵抗倭寇吗?” 福建地方豪强,联合倭寇海盗,做了这么大一个局,给他当头棒喝。 且这些海防堡垒的将领,这些年,驻守闽县,到底贪污了多少? 这个时候,别指望海防线能起到作用。 这些将领,大概率会象征性抵挡,确保事后板子不落下来就行。 真忠心不好做。 可装忠心的办法可太多了。 何况,虽然倭寇海盗此番到底会动用多少兵力,尚不可知。 但既然要给他当头棒喝,兵力肯定不会少。 五千人总是有的。 海防上的堡垒支点,挡不住五千人,是理所当然的理由。 这些年,海防线被大几百倭寇突破的情况,也不是没有。 “既然他们在海防线上,不可能尽职尽责,那就把他们调到闽县!” 砰砰! 朱棣手指重重点在闽县县城的标记上,“我亲自盯着,看他们敢不敢不卖命!” 蒋进忠瞧朱棣眼中寒芒一闪而逝,心中默默为驻守海防那些把总们祈祷了。 可别不识抬举。 否则,会死的很惨。 “而且,撤掉海防还有很多好处,首先,现在我们通知百姓海盗要来袭,闽县上上下下的反应太不尽如人意。” 来到闽县的第一天,他就让辉祖第一时间,通知闽县各地倭寇海盗要攻打闽县劫掠。 可真正当回事的,没有多少人。 首先,闽县好些年没经历海盗劫掠。 百姓天真认为,海盗不敢。 其次,百姓在意家中的坛坛罐罐,根本不舍得,扔下家,暂时离开村庄,躲藏到周围山林中。 任何灾难前。 单靠官府的力量,根本不可能照顾到每个人。 何况还是这种皇权不下乡的时代。 统治力度如此松散。 他手头上的力量这么少,根本没办法顾及,散落在各处的村庄。 “我们已经通知百姓,倭寇要进攻劫掠闽县,如果在大张旗鼓把海防线上所有力量,撤入闽县防守,消息传开,百姓大概率就会警觉了。” 蒋进忠微微皱眉,“殿下,这样百姓会骂你的!” 殿下此举是好意。 可在这种关头,百姓看到殿下把保护大家的海防力量,撤回闽县,一定会骂殿下。 若是换个人,一定不会像殿下这样做。 一定会大张旗鼓宣传,誓死守好海防,绝不让倭寇登上闽县。 暗中,悄悄把大部分兵力抽调回闽县。 等海盗倭寇真登上闽县,烧杀劫掠也没什么。 再做做姿态,做出一副尽力了,和百姓誓死共存亡的样子,保准能让百姓说一句:燕王尽力了! 但这种办法,百姓就得不到警觉,损失会很惨重。 瞧吧。 保护百姓的方法,会招致骂声。 送百姓去死的法子,却能让百姓说一句,所谓‘公道话’。 这世间事,真是好滑稽! 朱棣看着蒋进忠,“进忠,我们是官员,官员的责任就是守土安民,不能处处想着自己的名声。” 这就是当官的无奈。 想当个好官,很多时候,就免不了招致骂声。 “我给你吃颗定心丸。”朱棣笑着说道:“将来,伱跟着我出海,只要你干正事,哪怕被人骂的狗血淋头,我都保你!” 嗨嗨…… 蒋进忠顿时笑了,“那感情好。”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