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福建速度,福建模式席卷大明(始) (第1/3页)
洪武十一年末,朱棣带着一大群人乘坐海船前往鸡笼屿过年。 彼时的鸡笼屿,刚经过一场大火焚烧,俞靖知道朱棣要带着众人来鸡笼屿过年,驱使俘虏尽力恢复。 所能恢复的也有限。 虽然这个年,居住环境简陋。 但所有人都过了一个别开生面的年节。 除夕当天夜里。 温暖的海湾内,大人们聊着天,一群孩子在海岸边,点燃篝火,撒欢的玩。 捡贝壳,从软软的海沙中,挖掘藏在里面的小螃蟹…… 玩的不亦乐乎。 雍鸣、祈婳也能蹒跚学步走了。 跟着雄英、东旭一群大孩子,摇摇晃晃在松软的海滩蹒跚学步,稍不注意,两个小家伙就把冲到岸边的小鱼塞到嘴里。 还特别有孝心,一只小手握一条小鱼,颠颠撞撞来到朱棣、徐妙云身边,举着小手,含糊不清说:“阿爹、娘亲,好次的……好次的……” 逗得一群人哈哈大笑。 …… 一直到元宵节当天。 一群人把带上岛的烟花爆竹全都燃放,看着绚烂烟火,倒映在整个海湾。 光影泯灭间,望着远处深邃广邈的大海,鸡笼屿内才归于平静。 木质结构小屋内。 粗糙简单。 也没有什么像样家具。 只有一张细圆木制成的简易床榻。 小夫妻把两个小家伙哄睡着。 站在婴儿床边,看着两小家伙即便睡着,都舍不得松开手中海螺。 徐妙云不由莞尔一笑,微微仰头,含笑看着朱棣,“真想快点搬来这边,这段时间,两小家伙可玩痛快了。” 离开大明也没什么不好的。 外面的天地更加广阔。 雍鸣、祈婳不做大明的郡王、郡主,在这里,每天看着大海长大,她很有自信,两小家伙的胸怀,一定能向他们的父亲一样宽阔。 不在乎权力、财富。 她和四郎,一直存不住什么钱。 土桥村那份分红,离开时,就留在了村里。 来福建后,一大家子人,全靠四郎的俸禄和以前的一些积蓄。 略微不够,还得从上次俞靖缴获的二十万两钱货中支取一点。 县府的家里面,也没请什么仆从。 只是偶尔雇佣短工做点他们做不了的事情。 大部分事务,都是她、明霞、明月和孩子们自己就干了。 吃的也不追求什么精致,确保一家人吃饱吃好就成。 …… 日子也过的很开心啊。 反正,这种生活,即便是以前未嫁时,她都没有过的。 孩子们平日里吃普通食物,也不挑食。 每隔几天,吃顿好的,会高兴,会感到幸福。 孩子们身体健康、性格开朗,懂得珍惜,就连雄英、膺绪、增寿也没有什么不适应。 雍鸣和祈婳,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肯定比从小养尊处优,一堆人伺候着好。 “最多两年。”朱棣含笑侧头,“建安的情况,年前全都跑了一遍,我都了然于胸,今年,建安乡土村社就会全面推开……” 徐妙云眸中含笑认真听着。 这些情况她当然知道了。 年前,四郎跑遍整个建安所有农村。 自耕农,半自耕、半佃租农,全佃户,分别有多少户,都统计清楚了。 整个建安,竟然有一千零五户完全失去土地的纯佃户。 涉及人口大约五千余。 这部分人,按四郎规划,今年都要迁徙东番。 鸡笼屿这边虽然多坡地山地,少平原。 但鸡笼河谷两侧的平地也不少。 迁徙来的百姓,会沿鸡笼河谷两侧的平原,一直向上游开垦安置。 …… 除了建安。 在他们年前离开建安出海,经过福州时,福州布政使叶茂亲自许诺,要在整个福建推动乡土村社。 那些被抓住把柄的福建地方豪强,也纷纷派人通过蒋家,向四郎释放信号。 愿意效仿蒋家在老家搞乡土村社。 豪强做出这种表态,整个福建的士绅不用多想。 即便再不愿意,也会捏着鼻子跟进。 毕竟从四郎、辉祖,再到布政使衙门、地方豪强,都表示要办这件事。 整个福建大环境,都要搞乡土村社。 士绅之家最会审时度势,顺应时势。 这种情况下,四郎反而担心太急太快,步子迈的太大,和叶茂商议决定成立一支乡土村社纠偏指导组。 所有要搞乡土村社的村庄,都要向布政使衙门进行报备。 布政使衙门要不断派出人去督察、指导、纠偏。 四郎就担心这群人,为了讨好他,弄虚作假,蛮干硬干。 为此,十分谨慎的限定了全福建,今年搞乡土村社的名额。 今年除了建安、闽县两地外。 福建其他地方,只有三百个名额。 观察士绅今年搞乡土村社成果,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往后逐年增加审批名额。 叶茂经历闽县大捷后,也不知父皇给叶茂的回执批示写了什么,总之,对四郎的提议,不说言听计从吧。 至少是全力支持。 有叶茂支持,未来整个福建形势一片大好。 乡土村社逐步建成。 四郎利用独家掌握的海贸权,也可以迫使福建一些地方豪强接受,雇工身股制商业模式。 毕竟,现在海盗可不敢来福建了。 福建地方豪强想进行海贸,只能和四郎合作。 给四郎三四年时间。 福建富裕不说超过江浙地区。 但富裕程度,至少可以位列朝廷所有行省,较为靠前的位置。 “今年一年内,把建安乡土村社框架搭建起来,明年,明年重心就会适当往鸡笼屿这边偏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