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七十七章:朱棣奉旨,领兵回朝! (第1/2页)
<\/b>议事厅内的笑声、议论声,充满了乐观的昂扬奋进势头。 朱棣行至外面,听到里面的声音,不由笑了。 创业,有这种氛围,是一个十分好的现象。 而在这四海之上拼搏创业。 更需要这种昂扬奋进。 “在议论什么?” 哗啦! 朱棣含笑声传入,议事厅内,海陆、文武三班人齐齐起身,海陆两班,训练到位,身体笔直,昂首挺胸。 蒋进忠瞧着,不由羡慕。 相比之下,他们文官这边,人数少也就罢了。 大伙儿缺少了这种气势。 当然,除了东旭。 可他又不能,把手下的文官,全都聚集起来,让东旭按照海陆的训练方式训练。 朱棣身影出现在外面,朱雄英牵着雍鸣的手跟在后面。 朱棣来到主位坐下后。 两孩子静静站在旁边。 “拜见王爷!” 三班人齐声行礼。 朱棣摆了摆手,“都坐。” “谢王爷。” 三班人落座。 朱棣目光在众人脸上环视而过,收回视线,笑道:“刚才听你们议论,看来你们也猜到了。” “不错,就是决议谁跟我回朝,留下来的人,又要做什么。” …… 他琢磨着,辽东战局恐怕很快就会有结果了。 朝廷这些年,这么大张旗鼓的备战、编练新军。 北元若是没有察觉,那才奇怪。 估摸着,北元也要收缩兵力。 所以,辽东方向,守不住的情况下,北元一定不会死守,把兵力浪费在辽东。 辽东的地形地貌,到底还是不如草原更开阔,更有利于骑兵随意游动作战。 所以,一旦辽东出结果,老头子肯定会传讯给他,让他领兵北上。 现在把回朝之后的事情安排好,接到命令后,他就能马上动身了。 现在都九月份了。 也不知,妙云生时,能不能赶得上。 估计是赶不上了。 …… “这次,海军全部和我回朝。” 俞靖顿时咧嘴笑了,起身铿锵领命:“遵命!” 朱棣压了压手,看向沈至:“光海军战船,运送不了咱们这么多人,沈至,你和福建等地的朋友们,打声招呼,到时候,我需要雇佣他们空闲的货船。” “王爷放心吧,送兄弟们回去的船肯定管够!”沈至拍胸脯保证。 自从听到辽东捷报不断传来。 大家都在议论,王爷可能要回朝了。 远航回来的货船,在卸货后,都没有出动。 就等着送王爷回朝。 一来,大伙儿感谢王爷,以前也没什么机会报答,这回总算有机会了。 二来,现在福建以及江浙偷偷搞海贸的,谁不想和王爷搞好关系? 眼下这样的机会,是让大家少赚零钱。 可长远看,好处多多。 谁都不是傻子。 不会连这点道理都不明白。 一万多将士。 海军两百艘战船。 大大的海商,再凑一百艘海船,完全没问题。 朱棣笑着点头,转而看向陆军,“第一镇跟我回去,第一混成协步兵留下,炮兵营、骑兵营跟我回去。” 步军训练足够,打几仗就能成为精锐。 可骑兵、炮兵属于技术兵种。 不但要大量训练。 更要大量实战经验。 带他们回去,参与北征这样的大战,绝对锻炼人。 四海之上,没有这种双方百万兵力的大规模战争。 …… 一番商议后。 朱棣让其他人离开,留下蒋进忠,“进忠,我走后,咱们在海上这块基业之地就留给伱了,这回离开,前前后后,恐怕一年都未必够。” 北元也不是软柿子。 尤其在草原上,想要寻求决战是十分困难的。 要不然,历史上‘他’也不用五次征塞了。 “海军送我们回到金陵后会尽快回来,我不在期间,还是按照咱们既定目标,继续完善东番的乡土村社建设,改造部落民,尤其是改造同化部落民,一定要总结出一套可用的经验来,将来咱们要从中原迁徙百姓,但终究也不可能一直从中原迁徙……” 改造、同化四海之民,使之接受中原文化,认同中原文化,认同他所推行的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理念,就成了重中之重的事情。 …… 蒋进忠认真听着。 最近几年。 他已经越发清晰察觉到王爷的担心了。 担心被中原添堵。 所以,才要尽可能不断完善乡土村社。 使东番岛上的十数万百姓,发挥出最大的力量。 同时,尽快探索出一套,同化改造四海之民,行之有效的法子。 待朱棣话落,蒋进忠起身郑重道:“王爷的交代,我记住了,一定不让王爷失望!” …… 于此同时。 皇宫。 蒋瓛满脸喜色,急匆匆从六部衙门外经过。 百官注意到,纷纷议论。 “看这鹰犬的样子,应该是好消息。” “这段时间,尽是好消息,难不成,辽东有了结果?” “多半是!” “如此,朱四郎怕是要回来了!” …… 百官猜测,辽东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