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九章:横推碾压北上! (第2/3页)
“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们,如果江浙地区不尽快搞乡土村社,即便铲除海盗,朝廷彻底开海,你们江浙即便拥有鱼米之乡美称,物产丰富,将来也会在海贸竞争中,落后于福建……” 江浙豪强,看着福建同仁,微微挺胸,唇角浮现笑容。 面色不由凝重。 心情更格外沉重。 久居福建,他们当然清楚,王爷这番话并非危言耸听。 朝廷放开海禁还不知何时。 可福建却日新月异变化着。 去岁,福建财税贡献,已经从垫底,挤进朝廷所有行省前七之列! 江浙再不追赶。 以往这个被大家瞧不上的邻省穷兄弟,可能就要变款爷了! 江浙豪强余光悄悄看着,正在推心置腹讲话的朱棣。 福建之所以让他们江浙人,都感到压力。 都是这位王爷一手缔造的。 “福建的变化,已经证明,乡土村社的确会短暂损害地方上层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乡土村社建成后,地方会更加富裕,百姓手里的钱更多,无论你们对内做生意,还是对外海贸,生意都会更好做,你好我好,大家好,大家为何不能共同努努力,把这块rou,养的更肥一点,然后再分润呢?” …… 江浙豪强都明白朱棣的意思了,纷纷表态:“王爷,等此番回去后,我们就会动员故交好友,请大家到福建观摩,然后动员大家,效仿福建士绅,帮助乡邻搞乡土村社,推动江浙乡土村社气氛。” 福建豪强们也纷纷表态,“王爷,我们与江浙相邻,在江浙也有很多故交好友,也可以帮王爷劝说!” 江浙士绅,可能还觉得,只要死扛硬顶,这乡土村社至少在江浙就搞不成。 可他们这些人看得清楚。 乡土村社是大势所趋。 何况。 乡土村社对他们这些人来说,也并非完全坏事。 谁能抢先抓住这波变局。 就能抢先占据未来优势。 他们这些早跟随王爷的,这些年在福建提前布局,建设货仓中转,抢先搜罗购买了勉强能航海的各种较大型船只。 他们已经成为福建最拔尖的一批人。 其他同仁后知后觉,现在想追赶,可就太困难了。 他们已经培育了很多村庄的乡土村社,与这些乡土村社村庄,打下了良好合作基础。 后来者,要么只能自行培育。 种植桑树、培养女人们纺织这都需要时间。 撬他们培养起来的成熟村子。 就要出高价。 这还到罢了。 最大的问题是,后来者突然发现,根本买不到船! 东番造船厂的订单都被他们挤爆了。 这段时间。 大伙儿正准备,在东番选一处合适的地方,合伙开一家造船厂。 到时候,别人搞海贸,他们直接赚造船的钱! 现在很多福建同仁,只能做他们的下级筹集货物的二道贩子。 或者去精细化深耕培育,尚未向更高级发展的乡土村社。 可给他们的机会也不多了。 有些村子的聪明带头人,联合周围村子,已经主动和他们这些大海商接洽,为他们烧制陶瓷、编织竹筐…… 甚至,还有村子,专门种菜,腌制酸菜,卖给他们这些出海的海商。 …… 朱棣很满意这些人的表态。 他不怕江浙地区,有士绅在乡土村社搞入股。 北征回来后。 就对福建搞入股小动作的几个士绅,来一次抄家灭族。 配合老头子南巡。 足够震慑天下了! 至于参与海贸的豪强们,为了稳定且高品质的货源,主动帮扶乡土村社精细化深耕发展。 他是乐意见得的。 “至于雇工身股制,你们只要向江浙豪强们传递一个信息,告诉他们,这是我的要求就行……” 只要控制了四海。 凡是不搞雇工身股制的海商。 就不受海军保护。 且想要在四海自由贸易,都要征缴高额自由航行税。 他就不信,江浙豪强,能扛住。 对于雇工身股制,在大明的发展。 在父皇和大哥不下决心搞的前提下,他能做的也只有这么多了。 给大明种一颗种子。 希望大明的仁人志士,看到雇工身股制的优越性,不断发出呼吁声。 最终,形成自下而上的变革浪潮。 …… “海盗往岛上退了!” 就当朱棣和豪强们的谈话接近尾声时,孩子们激动的喊声传来。 朱棣结束了这场,炮声隆隆中谈话。 扭头看去…… 海面上,四五艘海盗战船漏水开始下沉。 还有十几艘,断了桅杆,打出白旗,静静漂浮在海面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