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_第三百八十七章:金豆子认姑姑,胜!(谢白丁李秀才盟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七章:金豆子认姑姑,胜!(谢白丁李秀才盟主) (第2/8页)

/br>    他认为不可能。

    难度太大了!

    吩咐评判小组,回去报信后,沐英、耿炳文跟随京营新军过河。

    “长兴侯,真的和耿瑄断绝父子关系了?”

    沐英冷不丁询问。

    耿炳文略微沉默,苦笑道:“沐英,可怜天下父母心,等你家孩子长大后,你就能体会我的无奈。”

    “不过,若是将来战场父子相遇,我也不会手下留情的。”

    沐英默默点头。

    太子系很多人,都暗骂长兴侯妄图脚踏两只船,在太子爷和老四身上押宝。

    不过,他相信耿炳文。

    若有朝一日,老四和太子发生冲突,耿炳文肯定会尽臣子之忠。

    希望,这种事,不要发生。

    那对大明许许多多人来说,太残酷了。

    兄弟、父子,疆场一边喊杀震天,一边流泪。

    无论谁胜谁负,都注定是一场悲剧。

    ……

    太子卫率、京营新军在周浪所部,搭建好浮桥后,全军抢先通过溧水。

    半个时辰后。

    朱棣率领陆军第一镇将士,抵达溧水。

    沿着两个骑兵营修建的浮桥,徐徐通过溧水。

    从上空俯视。

    溧水南岸,三支大军前后不一,灯火通明,宛若一条火龙,滚滚席卷,争分夺秒,冲向溧水县。

    又过了一个时辰。

    朱元璋率领群臣,抵达溧水河畔。

    群臣小声骂骂咧咧,从马车下来。

    “陆军第一镇太缺德了!”

    “修的什么路!”

    “合着,只能通过他们的炮车?”

    ……

    朱元璋从御驾下来,听到后面小声抱怨,不由笑了。

    伸了伸腰。

    唇角抽抽,笑容消失。

    腰疼!

    老四他们是太缺德了!

    修的什么路!

    填埋路上雨水冲刷出的沟坎,十分刁钻,宽度只有他们炮车两轮轴距。

    这一路颠簸走来。

    他这身老骨头,都快散架了!

    朱雄英跟随朱元璋下车,把朱元璋先笑,后黑脸的表情尽收眼底,忍笑,指着前方,“祖父,陆军第一镇搭建的浮桥。”

    朱雄英的声音不高。

    但很多人都听到了。

    借着依稀的亮光,顺着朱雄英手指方向看去。

    隐约能看到,一座浮桥静静平躺在河面上。

    “走,去看看。”朱元璋招呼一声,率先迈步走去。

    随行的宫女、太监忙提着灯笼跑到前面照路。

    一群人来到河边。

    纷纷好奇,弯腰,借着灯笼昏暗光线,凑近仔细观察。

    朱元璋蹲下观察。

    他的眼睛这几年,越来越不好了。

    不过,这件事不能告诉任何人。

    朱雄英指着固定圆木的铁件,介绍道:“这种标准铁件是骑兵营在工兵科训练中,摸索找出来的法子,制作这样一块圆木拼装的简易木板,两个经过工兵科训练的骑兵营,四个将士配合,一刻钟,就能制作一块……”

    朱元璋认真听着,默默点头。

    等朱雄英说完后,起身,提步径直沿着浮桥,往对岸走去。

    “陛下小心!”

    “陛下,危险!这浮桥太简陋了!”

    ……

    身后百官纷纷开口表现。

    朱雄英瞥了眼,笑笑,转身邀请道:“父亲也试试吧,这种浮桥可骑兵奔冲、以及承载炮车,很安全的。”

    朱标笑着揉了揉朱雄英小脑袋,提步跟在朱元璋身后,往河对岸走去。

    刘伯温、李善长等人默默跟上后。

    反对的百官相互对视,不敢再说什么,连忙跟上。

    战战兢兢走上有些摇晃的浮桥,走着走着,百官脸上紧张渐渐消失,很多人出于好奇。

    还微微用力踩踏桥面。

    扎实感通过脚底传来。

    许多官员,相互间,偷偷惊讶对视。

    等所有人渡过桥面后,朱元璋转身,看着这条横在河面上的简易浮桥,询问:“陆军第一镇两个骑兵营,花费了多长时间,修建好这座简易浮桥?”

    被汤和留下来汇报情况的门下省文官,忙躬身道:“禀陛下,大约用时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

    “一个时辰,就建好了这样一座桥?”

    “现在三支新军,该不会还是陆军第一镇走在最前面吧?”

    ……

    百官窃窃私语议论。

    朱元璋没搭理百官,指着浮桥,对朱标,及周围武将询问:“朝廷军中,有一支军队,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建成这样一座浮桥吗?”

    朱雄英闻声,看向沉默不语的众人。

    肯定没。

    就算人数数倍于四叔的两个骑兵营,没有经过工兵科训练,也不能做到。

    朝廷将领们,觉得工兵科就是挖土修路,不屑于做这种事。

    认为,只要有手就会。

    大军行进,遇到道路状况。

    士兵完全可以自己动手直接修缮。

    没有必要,专门训练。

    可他们全都忽略了,工兵科训练中,逐步摸索形成的合作协助机制和默契度。

    以及在训练修桥铺路中,为了提高效率,达到兵贵神速目的,创造性发明的各种工具。

    别说周浪他们,摸索发明的各种,加快工兵作业的铁件。

    就是铁锹、锯子、斧头这些东西,都在训练中,提出了改良。

    更方便携带。

    工兵作业使用时,更省力……

    没有大量训练摸索,就根本不可能有这些改良性、发明性成果!

    “祖父……”

    朱元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