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八十九章:沸腾!愈演愈烈! (第1/7页)
书房。 “这么多?” 朱棣满脸惊讶看着叶茂,目光审视:“你们没有在其中做些违反朝廷律令的小动作吧?” 叶茂他们,想给他脸上增光添彩的心情,他知道。 对此,他也接受。 但叶茂报出的税收数额,委实有点太大了。 他不得不怀疑,叶茂为了让他脸上有光彩,对福建地方百姓、商贾,巧立名目,进行了盘剥。 被朱棣质疑。 叶茂没有委屈。 看朱棣震惊模样,相反十分高兴,“王爷,臣知道王爷的性格,怎敢做这种事……” 他不解释自己人格品性如何。 毕竟,他以前犯过大错。 一个有污点的人。 解释自己的人格品性。 还不如直白说,知道王爷的性格。 正所谓上行下效,他跟随王爷,无论是为了个人前途命运,还是为了其他什么。 做事肯定要附和王爷的心意。 王爷不喜欢的,涉及大事,肯定是绝不能碰。 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即便王爷不喜欢,他做了,也没什么。 巧立名目,横征暴敛这种事,肯定就归类于,王爷不喜欢的大事。 朱棣笑着点了点叶茂。 对此,他并不反感。 世人有千面百态,只要他们能为他的事业,能为他治下百姓创造价值。 他都可以包容。 “既然你信誓旦旦对我说,没有做过这些,明日早朝,就如实向朝廷汇报吧。” 朱棣给此事画上句号。 叶茂含笑抱拳,继而转移话题,“王爷,福建经过这几年发展,已经到了一个瓶颈期……” 朱棣认真听着。 对于福建的瓶颈期。 他当然清楚。 能使用的经济宏观引导手段,基本已经打出去了。 海贸体量,暂时已经很难发生巨大突破。 原因来自方方面面。 首先,造船跟不上。 一艘海船,从伐木、阴干木头,再到建造成海船。 少说也得四五年时间。 鸡笼屿,原本陈家存下来的木料。 经过这几年改造海军战船、以及零星建造一些海船,基本消耗殆尽。 这几年,鸡笼屿储存下来的木料并不多。 另外,造船厂的规模还是太小。 类似旗舰那种特大型海船。 造船厂接了五艘订单后,就再无力承接了。 福建豪强商贾倒是要投资造船厂,他对此也持鼓励态度。 但两三年内,别想对这个造船厂寄予太大厚望。 首先,福建江浙地区,最好的造船工,当初都被俞靖、沈至使用各种手段网罗到鸡笼屿造船厂了。 元朝几十年造船业的凋零,会造船的工匠太少了。 福建豪强商贾联合投资的造船厂,都要雇佣人,送到鸡笼屿造船厂,委培他们进行培训。 除了海船跟不上需求。 海贸的需求暂时也已经趋于饱和。 现在福建的海商,海贸对象,最远就是南海周边。 倭国、高丽。 南海这边,光靠梁道明借助三佛齐,往更西边,输送转运货物,渠道能力太差。 想要进一步扩张往西边转运货物的渠道力。 就要解决陈家。 短时间内。 他无力这么做。 倒不是打不赢。 而是距离太远,打赢了,他的兵力投射距离太远,东番的底蕴无法支撑。 需北征打赢,大量俘虏逐步迁徙开发东番后,才能做这件事。 至少需要两三年。 海贸需求量趋于饱和的情况下。 挖掘经济宏观引导这张牌的潜力就十分有限。 剩下的,只能向内开拓。 不过…… 朱棣微微皱眉,看向叶茂,“如今的瓶颈期,外部海贸这张牌,我短时间内,不可能给你们提供更大的需求,如果想突破瓶颈期,就需要精细化乡土村社,扶持福建乡土村社,提供一些,咱们大明境内需求的东西,这可是个精细活,伱确定,福建地方官员,能胜任?” …… 不是他质疑福建官员的能力。 实在是他对福建地方官员的品行,不敢抱有太大期许。 这群只会当官的家伙。 让他们实干? …… 说实话,精细化乡土村社,他也很想干。 但他知道其中困难。 精细化,就意味着,要引导、培育每个乡土村社村庄,发展差异性的、零散性的东西。 这可给了地方官员,胡搞乱搞的机会了。 和搭建乡土村社模板不一样。 最基础的乡土村社模板,是经过建安、闽县等地乡土村社建设经验,总结形成,最适合福建所有农村的一套简易框架。 是定型的。 地方官员只要按照框架细则,引导百姓去搭建就行。 不给地方官员变更的选择。 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