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_第三百九十章:北征!北征!北征!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百九十章:北征!北征!北征! (第6/7页)

/br>
    谁都不清楚,此番北征会发生什么事。

    毕竟,老四此番回来,风头太强劲了!

    恨老四的人,太多了。

    谁也搞不清楚,北征途中,会不会有人给老四背后捅刀子。

    冯胜的事情,关心老四的人,都不想再发生了。

    他们调到老四麾下。

    就是老四最坚实的后盾!

    “到时候,我来想想办法。”朱棣知道二人的想法,笑着答应。

    朱能得到朱棣的保证,这才笑了,“老四,告诉你个好消息,张老大这些年,已经把部众发展到二十万了,代甲精锐就两万,绝对的精锐,可不是以前那群马匪,搜搜捡捡,至少能拉出五万人,咱们的养寇计,是不是也应该在此番北征,付诸实际?”

    养寇计,已经秘密进行了六年。

    运用好,完全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朱棣微微惊愕,“这么多?”

    丘福神色变凝重,解释:“老四,脱古思帖木儿继位可汗后,为了刺激草原人血性,这些年,故意在草原进行了一场,十分血性的优胜劣汰,纵容部族之间相互撕咬吞并,大批腐朽,失去牙齿的老狼,被年轻狼王取代……”

    ……

    “大哥说到底是个汉人,两年前部众发展到二十万,就停下吞并脚步,专心于练兵,他担心,膨胀的过大,会被脱古思帖木儿猜忌。”

    ……

    朱棣点点头。

    “看来,此番北征,并不轻松。”

    他没想到,脱古思帖木儿竟然有这等魄力。

    这不就是在整个草原养蛊吗?

    弱小者,被更为凶狠者吞并。

    最终,养成一只只强大蛊虫。

    哼!

    朱棣忽然冷哼,冷笑:“朝廷准备北征这些年,没有发兵扫荡草原,看来倒是给了脱古思帖木儿时间,这个人,也有胆略,竟然敢用这种方式,提振草原人的血勇……”

    可任何事情,有好,就有坏。

    脱古思帖木儿,用这种方式,强行唤醒草原人血勇。

    可同样,厮杀出来的一只只蛊虫。

    都野心勃勃!

    只要此番北征。

    能彻底打掉北元汗帐,铲除从元朝,传承至北元的草原共主。

    元气大伤的草原。

    接下来,就会四分五裂。

    这些蛊虫,谁都不服谁。

    会相互撕咬!

    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威胁大明了。

    只是,此番回朝,直到现在,他都没听到,朝廷提及,有关如何有效统治草原的构想。

    草原不纳入有效统治。

    就很难根除游牧民族的文化和根。

    这些年。

    他倒是也思考过此事。

    有些想法。

    可……

    此番回朝,风头太劲了。

    北征又是大哥挂帅。

    父皇为大哥提振威望的一战。

    接下来,他要低调点。

    不能喧宾夺主。

    ……

    随后,朱棣带着一家五口回村。

    雍鸣和祈婳,看着出生的地方,哪儿哪儿都好奇。

    八叔他们,更是把两个小家伙宠的不行。

    土桥村也大变模样了。

    建起了碾米磨面的磨坊,八叔抱怨,磨坊效率太低,即便在合作村,也建了磨坊,依旧太慢,太消耗人力。

    朱棣对此笑而不语。

    更十分激动。

    有需求刺激,人就会发挥聪明才智,去改进、去创造。

    比如,玉米秸秆酿酒,需要先把玉米秸秆铡碎。

    堆肥也要把各种农作物秸秆铡碎。

    十分消耗人力。

    他在土桥村,就见到了用蓄力牵引转动的三片刀,铡刀。

    这是邻村周家村铁匠发明的。

    如今,周家村已经凭借这项发明,创造了不小收益。

    ……

    三个孩子成婚后。

    老十三带着妙音,兴冲冲拿着各种作画工具,来到土桥村。

    朱棣、徐妙云带着孩子们。

    在昔日小院杏树下,让妙音又画了一幅画。

    这幅画中,孩子们都长大了。

    还多了原吉、杨荣、雍鸣、祈婳几个孩子。

    此刻,谁都没有意识到,这幅画后来的价值。

    更是成为,研究这一特殊历史时期,重要文献。

    ……

    回家的欢声笑语中,

    在土桥村以及周边村子参观一圈的汤和、叶茂折返回土桥村,准备离开。

    临行前。

    朱棣送行。

    笑问叶茂:“观摩一圈,有什么感悟,对福建乡土村社精细化深耕发展,有没有清晰直观的思路?”

    叶茂笑着点头,“王爷,观摩这一圈,我就知道怎么做了,说到底,就是鼓励引导农村百业……”

    汤和看看朱棣,又看向叶茂,认真听着叶茂的感悟。

    满腹感慨。

    也不知为何,老四身边这些人,总有一种蓬勃向上的昂扬。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