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_第四百零二章:博览会,为燕王大捷贺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二章:博览会,为燕王大捷贺 (第3/6页)

除了辽阳王纳哈出的十万精锐防守和林。

    整个捕鱼儿海,就有将近五十万北元精锐。

    两倍多于明军!

    胜算至少有六成!

    若是大风、大雨,明朝四镇新军以及火炮发挥不出威力。

    全歼明军主力的机会更大!

    当然,这些不适合讲出来。

    不过,他相信,除张玉。

    汗帐内其他人,都明白他的意思。

    果如阿鲁台判断。

    脱古思帖木儿为首北元上层,脸上纷纷露出笑容。

    啪啪啪……

    随即,脱古思帖木儿带头,热烈掌声响起。

    战败绝望气氛,从汗帐内一扫而空。

    “好!就按照阿鲁台的提议去办,同时,派人把我们后续的打算,通知辽阳王!”

    ……

    朝廷四镇新军大捷,两日后。

    三峡口。

    一座建立在三峡口上的营寨拔地而起。

    朱棣带着徐达、朱橚等人,登上建立在阴山一侧的营寨。

    目视战场投诚的一万元军俘虏,从三峡口营寨大门出来,在一千骑兵监督下,缓缓向张北而去。

    朱橚笑道:“四哥,这批俘虏,是我见过最奇葩的!”

    娘的!

    这批俘虏,太老实了。

    这段时间,帮忙一起建设三峡口营寨。

    期间,还自己剥树皮,编绳子。

    起先,他还好奇,这群蒙古人编绳子做什么。

    直到今才明白。

    今这批俘虏要被送回张北,然后朝廷会派人,转送回河北。

    四哥的海军,会派船来接收这些俘虏。

    这是父皇早已经答应的。

    四哥也早做好了接收俘虏的准备。

    这群俘虏离营时,在几名千夫长的命令下,相互帮忙,自己把自己的手,用他们自己编的绳子绑起来。

    一副生怕做不好,四哥不要他们的模样。

    此番,是他第一次领兵打仗。

    但以前他也见过俘虏。

    他是第一次,见俘虏这么温顺。

    尤其,还是一群草原游牧民族!

    朱棣身边的年轻人闻言,都在笑。

    徐达余光看看朱棣。

    不是草原人变温顺了。

    是在四郎面前,才会温顺。

    草原人崇拜真正的强者。

    洪武十一年,四郎纵横草原后,在草原人心中,四郎就是草原人心中的绝对强者。

    此番北征,四郎又接连克张北,下三峡!

    威名更胜!

    而且,还不止于此。

    他悄悄接触过带着士卒,投诚四郎的几名千夫长,询问千夫长,为何愿意做四郎部众。

    当时,几名千夫长异口同声:草原上,底层百姓不知四郎文治方面的成就,他们知道。

    他们甚至都知道,福建在四郎建设中,越来越富裕,人人能吃饱饭,成为朝廷税赋大省。

    陛下还要南巡。

    甚至还知道,四郎在海外已经打下基业。

    这几名千夫长,摆明了是认为,跟着四郎,能过好日子。

    当然,前提是,四郎在草原人心中的威名!

    二者缺一不可。

    在众人各有所思之际。

    朱棣收回视线,“泰山……”

    徐达回神,看向朱棣。

    朱棣抬脚,跺了跺脚下的阴山,抬手指着阴山道:“朝廷想要真正根除草原隐患,就不能只有军事打击,纵观历史,这片土地的游牧民族,就像草,割了一茬,二三十年后,又会长出一茬……”

    关于如何统治草原。

    他一直有很多话想。

    只是,此番回朝,风头太盛了。

    不适合。

    在三峡口建立营寨后。

    泰山也在身边。

    刚好可以把此事于泰山。

    让泰山在朝中提出来。

    “我们中原的有效统治,就不能局限于长城之内,如果朝廷担心步子迈的太大,完全可以依托阴山,建立一条防守线,如同三峡口这些通往北方的通道,我们可以建设军事堡垒,管控起来……”

    从中原北方,山西、陕西一些自然环境恶劣的地方。

    迁徙一批汉民。

    此番北征,从阴山以北,挑选一些温顺的,愿意效忠朝廷的部落,迁徙到阴山以南。

    “这些部落迁徙来后,选水草肥沃的优质草场,把他们安顿下来,将这些部落民进行分割,十户为一堡,分配固定的草场,他们所需的茶叶、盐巴中原的商人提供,他们产出的牛羊马匹,贩运回中原,随着乡土村社不断扩大化,民间对牛马之类的蓄力需求会更大,中原对羊之类的rou食消耗也会越来越大……”

    经济先行,稳住这些迁徙而来,温顺、且被分割的部落。

    再就是文化了。

    用中原文化,逐步融合草原文化。

    形成一种长城外,新的中原文化。

    与长城内的文化进行碰撞。

    文化在碰撞中,相互吸收,最终实现发展。

    “我问过丘福指挥使,他,玉米在辽河套种植很成功,迁徙来的中原百姓,数千人不等,在一个个草原部落附近,建立土城,朝廷承诺,十年,乃至二十年不收税赋,让他们垦荒,发展农业,用十几年时间,在阴山以南,长城以北,形成一道,朝廷有效统治下的胡汉杂居区,使中原文化同化草原游牧文化……”

    十年时间。

    这一带,足够发展成为,一片膏腴之地了。

    他曾今有幸来过这一带。

    农业、畜牧业极度繁荣。

    “等到了这个时候,朝廷就可以在人口密集区,成立县,在人口稀疏区,设立巡检司,将这一带,由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