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_第四百零五章:徐妙云的舞台!朱标大捷捷报抵京!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五章:徐妙云的舞台!朱标大捷捷报抵京! (第5/6页)

多,浆洗掉色问题就十分严重。”

    “妙云丫头,你笑什么?”朱元璋突然询问。

    众人齐齐看向徐妙云。

    徐妙云回答道:“父皇,四郎说过,需求会推动变革,残次品蚕丝,促使百姓发明创造了这种混合劳动布,混合布有优点,但也出现了染色问题,总体来说,混合布的优点大于缺点,这意味着,混合布能够生存下来,未来,百姓为了让混合布卖上好价钱,一定会寻找出克服染色的问题……”

    或许,到时候,会有一种新的染色技艺出现!

    “看来,混账老四对你影响很大啊,好好想想,今天你说了多少次‘四郎说’。”朱元璋笑着打趣一句。

    对此,他是乐意见得的。

    家和万事兴。

    圣贤书里说。

    夫唱妇随。

    可他观察他和秀英。

    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很多地方,他变得越来越像秀英了。

    反观秀英,则越来越像他。

    以前秀英虽然性子强,可也很温柔。

    瞧瞧这些年,越老脾气越大。

    反倒是越来越像当初的他了!

    动不动就对他说一句:朱重八我是通知你,不是征询你!

    瞧瞧!

    为了能让秀英多陪他几年。

    能咋办?

    老子学儿子,学老四呗!

    吕氏等人羡慕看着徐妙云。

    父皇何曾如此和颜悦色,没有丝毫帝王架子,对待过她们这些儿媳。

    百官也觉得分外刺眼!

    纷纷忍不住暗暗腹诽,‘朱四郎一人得道,可真是鸡犬升天!’

    徐妙云察觉落在身上的视线变得犀利,忙转移话题,拿起一匹丝绢,“父皇,这就是东番新军制作纸甲使用的丝绢,我原以为,海商带着这种廉价丝绢,想要在大明境内倾销……”

    ……

    提及东番新军的纸甲。

    朱元璋、刘伯温、李善长等人纷纷查看丝绢质量。

    朱元璋点点头,看向商贾:“朝廷的确有意,为朝廷新军逐步换装……”

    纸甲的防护力不比铁甲差。

    纸甲制作简单,比铁甲还便宜一些。

    即便价格相同,用纸甲取代铁甲也很有利。

    就如老四所说,多余的铁,可以造火铳、造火炮,还可以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粮食产量。

    ……

    “不光纸甲,朝廷组建的新军,还会陆续装备东番新军的分体式军服……”

    标儿领兵北上途中。

    就送回消息。

    实际行军中。

    朝廷新军现在的红袄,太繁琐,对新军灵活性限制很大。

    提议朝廷,应该在编练的新军中,效仿东番新军,换装分体式军服。

    不过,朝中很多人不同意完全照搬东番新军。

    提议,军服继续沿用大红色。

    ……

    “在不影响海贸的情况,你们能提供足够廉价的劳动布和丝绢吗?当然,咱更希望你们能把海贸扶持福建乡土村社的那一套办法,用于大明境内,其他乡土村社,培养扶持这些建成,但尚未取得长足发展的乡土村社……”

    大明境内其他乡土村社。

    恐怕也就土桥村以及联合的几个乡土村社,能与福建乡土村社争个高低了。

    一个垫底行省。

    去岁给朝廷贡献赋税两百万两!

    要知道,福建的基础条件可不好。

    恐怕也就比朝廷新收复的云南强一点。

    由此,可想而知,福建乡土村社的发展情况多么好。

    若非北征,他都迫不及待想去看看了。

    看看茶山、桑林、棉田、果树林……

    商贾激动道:“陛下,其实此事很简单,朝廷指定施行雇工身股制的丝绸商,先让丝绸商,扶持条件合适的乡土村社村,种桑树、培育蚕种……”

    朱元璋认真倾听。

    直到商贾激动之下,结结巴巴,甚至语无伦次说完。

    才笑道:“若是咱给你们一个特许权力,不但准许你们来金陵海贸,还准许你们在金陵开设丝绸商号,把你们家族中最优秀的子弟派来,你们中间,也要派一个最优秀的年长者来金陵……”

    老四在福建,如何通过商人,以经济方式,宏观引导乡土村社向更高级发展,他当然知道。

    金陵境内。

    胡惟庸搞得胡氏商号,就是雇工身股制。

    也经营丝绸生意。

    可他信不过胡惟庸。

    相比胡惟庸。

    他更信任,老四培养起来,且信任的这批商人。

    让他们开一个联合商号。

    最优秀的长辈,带着家族一群最优秀的年轻人来金陵。

    据锦衣卫汇报。

    这些商贾豪强家里的优秀子弟,都深度参与了乡土村社建设。

    让他们把老四在福建做的那一套,搬到金陵。

    整个直隶已经有十三个县建成乡土村社了。

    这十三个县的规模,也足够向更高级乡土村社发展了吧?

    让这群老四信任的商贾,来金陵做个样板。

    朝廷虽然不强迫商人搞雇工身股制。

    可福建这群强龙冲进来,若是凭借先进性,碾压本地商人。

    金陵本地商人想生存、想赚钱,肯定会亦步亦趋效仿。

    有时候,内部保守、求变动力不足,就应该引入外部力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