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_第四百零七章:朱棣闪击和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零七章:朱棣闪击和林! (第3/5页)

下都是春晓他们的师公。

    春晓他们总能参观一下华清宫,顺便也泡泡温泉吧?

    朱棣懒得搭理耿瑄,看向徐达,“泰山,我准备分兵……”

    闻言,所有人眉头微挑。

    齐齐看向朱棣。

    朱棣拧眉道:“这一路,越往前走,我心里面越是不安……”

    纳哈出率领三十万北元精锐。

    可他们这一路,遇到最多的却是草原牧民骑兵。

    根本不是北元的正规军。

    徐达询问:“四郎,你在担心什么,准确说,你想到了什么?”

    朱棣摇头,“我也没想到什么,只是北元精锐迟迟不与我们交手,让人很不安,纳哈出有三十万精锐,难道真的要撤到和林,凭借和林城墙和我们交战?”

    “如果我是纳哈出,这一路,我肯定会试着动用精锐,寻找战机,而非眼下这般,只用一群牧民骑兵袭扰。”

    “王爷。”

    丘福忽然开口:“会不会是之前的两次大捷,已经打掉了北元方面的信心……”

    众人齐齐点头。

    他们更倾向丘福的判断。

    毕竟,之前两次大捷。

    尤其是三峡口大捷。

    北元恐怕对王爷已经产生了畏惧。

    不敢出动精锐。

    妄图用牧民骑兵一路sao扰,削弱他们的战斗力。

    等把他们放到和林城下,然后再在攻防战中,最大可能消耗他们的兵力,最后反攻。

    “有这种可能。”朱棣不可置否点头,“不过,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继续被纳哈出牵着鼻子走了。”

    他不喜欢跟着别人的节奏走。

    “我准备,以陆军第一镇为前锋,乘坐咱们这一路搜集的马车以及战马,避开前路纳哈出的主力,从西边,绕一个大圈子,直奔和林……”

    他有信心,率领陆军第一镇,挡住数万北元精锐的围剿。

    “而留下的主力,由泰山率领,继续按照计划,向和林挺进,我们看看,分兵之后,纳哈出会有什么反应。”

    众人沉默。

    这样陆军第一镇很危险。

    朱棣见众人沉默,笑道:“不着急做决定,我们还要在这里继续休整一天,大家可以仔细想想我的提议。”

    大伙儿沉默,其实就是反对。

    只是尊重他,所以没有把反对的话说出来。

    至于大伙儿反对他这个提议的原因。

    也是关心他。

    随后,朱棣和徐达率先从温泉出来。

    穿好衣服后。

    翁婿二人就沿山,往山顶走去。

    山上长满榆树、沙树。

    这个时节,榆树正在开花。

    徐达折了一支,摘着榆树花放在嘴里,咀嚼着,笑道:“我们小时候,因为穷,天天饿,所以最期盼春夏之际,每当这个时候,就有很多类似榆树花这种可以吃的东西……”

    朱棣边吃着榆树花,边听徐达讲述。

    “这草原人的日子,其实相比咱们也不好过,你看看进入东戈壁以来……”

    他几次北征。

    但也是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东戈壁。

    这里的自然条件很不好。

    入春以来,就下了一场雨。

    东戈壁以南,还能种植玉米的话。

    到了东戈壁,他感觉,除了放牧,根本不能种任何粮食。

    朱棣笑道:“泰山,这里也有这里的优势,若是我们大明的有效统治,能抵达东戈壁,我们可以在东戈壁建一座城,一座依托畜牧业的城,城外的草场,分给草原百姓,他们负责放牧,饲养牛羊马……”

    “城池内,以草原人和中原汉人混居,从事商业、手工业,可以把草原的牛羊宰杀后,腌制成腌rou,对各种皮毛进行前期就地处理,这些东西,在草原不值钱,贩运回中原,绝对有利可图……”

    他小时候,没有冰箱之类的电器。

    每年春天。

    冬季吃不了的rou食。

    母亲总会用羊油、猪rou洒上盐巴腌制起来。

    这样腌制的rou食,可以存放数年。

    这种腌制rou贩运回中原,只要卖的比新鲜宰杀的牛羊便宜些。

    就一定有很大的市场。

    ……

    羊毛、羊绒的纺织工艺,他不懂。

    但只要有原材料,有需求。

    他有理由相信,只要朝廷能有效统治这里,形成草原和中原经济一体化。

    总会有人发明创造出来。

    自然条件很不好的东戈壁土地下,还埋藏着优质的煤炭、铜矿、金矿。

    这里的开采条件,可比中原更容易。

    rou食品加工制作城池。

    矿城。

    一旦开发出来,产生的经济效益,将无比巨大!

    “你总能想出各种点子。”徐达摇头笑笑。

    深深看了眼朱棣。

    很多时候,他觉得,四郎留在大明其实更好。

    有四郎为大明建设出谋划策。

    他们老一辈打下的江山,肯定能发展的更好。

    不过,现实情况,不允许四郎留在大明。

    徐达摒弃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转移话题,“四郎,你是不是想到了什么,所以才急于分兵,试探纳哈出?”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