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章:大明的困境!风气! (第4/5页)
这是他们洪武十六年才搞出来的,基本原理差不多,就是把手摇式车床立起来,放大,匠人在制作铳管过程中,有感于,手摇力量太小,制作慢,所以才搞出这种立式脚踏车床,这种车床,一架,每天能制作三十根铳管,若非他们改进了车床,孩儿新编练的四个混成协,恐怕也无法全部装备来福铳……” 朱元璋仔细盯着两个匠人相互配合制作铳管的过程。 笑道:“等参观完工坊,就去看看你的五万陆军。” 随后,朱元璋亲自动手,踩着脚踏板,在朱棣的协助下,制作了一根铳管。 朱元璋拿着已经淬火冷却的铳管,擦着汗,转身把铳管交给朱标,笑道:“这根铳管父皇送给你了。” “儿臣谢父皇。”朱标接下后,含笑谢恩。 后面,百官纷纷狐疑对视,暗道:‘陛下此举,想要表达什么?’ 皇帝的每一个动作,都不能等闲视之。 而此举,肯定暗含深意。 只是大家一时间猜不透罢了。 朱棣看了眼朱标,笑着点点头,继续带着朱元璋在厂房内参观。 参观铸炮坊后。 要从后门出门时。 “张师傅,我认为必须建立新的度量标准,并且以十倍累进……” 经过铸炮坊后门的一个房间时,朱元璋听到里面传来的争论声,好奇停下脚步。 狐疑看向朱棣,“咱好像听到了原吉那小家伙的声音了?” 朱棣点头,“就是原吉和其他几个孩子,正在和几个大匠为了长度如何细分争论,咱们现在最小的一寸,精度太低,十分不利于作高精度的东西……” “去看看。”朱元璋来了兴趣,好奇推开门。 里面众人被推门声惊动,瞬间息声。 夏原吉等人看到是朱元璋时,忙行礼:“拜见陛下!” 朱元璋摆了摆手,看了眼摆放在旁侧,写满了东西,还配有尺子图案的黑板,笑问:“原吉,和师公说说,你们在争论什么。”
夏原吉领命后,转身,指着黑板,“师公,我们正在对一寸,进行等分,可三等分,十等分,无论是怎么分,总是无法进行再次等分……” 朱棣含笑听着。 当然不好分了。 一寸3.33厘米,越往后面分,就越发难分割。 其实,现在只要分割到毫米就满足需求了。 “我们希望重新确立一套长度标准,我们提出两种设想,一、以一根发丝的直径为度量长度的最小单位,然后以十倍的关系进行累进,这种办法的精度是足够了,可在标尺上刻画发丝的距离,现有的条件做不到……” “二、取十粒大小均匀的黍子,以一粒黍子的直径为最小单位,按照十倍的关系,进行累进……” “黍子满足两个条件,他的直径很小,同时,现有的条件,黍子的直径,可以在标尺上刻画出来……” 朱棣听的眼睛不由一亮。 十倍关系累进。 其实就是十进制。 度量单位采用十进制有个很大的优势。 那就是每个单位都是加个零,或者减个零的关系。 便于计算。 这对于实际应用中的便捷性十分大。 “我们反复试验,一寸始终无法容纳整数倍的黍子,现在张师傅他们认为,如果重新推翻设置全新的长度单位,就意味着,工坊所有的一切标准,都要重新推倒,就连现在军中使用的火铳、火炮,都因为新标准,要么专门保留一套弹丸制作设备,要么极有可能,在新标准确立后,全部退役,耗资太大,张师傅他们舍不得现在这些家当,也担心给我师傅增添麻烦……” 朱棣若有所思。 现在设立全新标准,的确意味着,现有的工坊设备,以及制作出来的成品。 都面临着退役。 火铳、火炮使用的弹丸,或许能想办法克服。 但工坊设备,肯定要全部大换血。 可现在这套度量单位,的确已经严重制约了技术发展。 朱棣看向夏原吉和几名大匠,“不要担心钱,我们技术发展,已经被度量精度严重制约了,现在不改,将来迫不得已改,投入必然更大,你们先按照黍子直径,以十倍关系,搞一套全新度量标准出来,搞几个小型车床,咱们试一试效果如何。如果反复讨论后,无法确定路线,咱们就把所有的路线都试一遍,找出那条最好的路线!” 原吉几个孩子激动笑了。 就连几个固执的大匠也笑了。 …… 看的众人面面相觑。 朱元璋勉励夏原吉等人几句,从研讨的小房子内出来,好奇问:“原吉他们高兴,咱能理解,怎么那几个反对原吉等人提议的匠人,也高兴笑了?” 朱标、常氏等人纷纷看向朱棣。 朱棣苦笑摇头,“父皇,你被那几个大匠的憨厚给骗了,他们巴不得折腾试一试所有路线呢,可又担心浪费钱,我生气,故意唱白脸,糊弄原吉等人,等着我发话呢!” 这群匠人‘狡猾’着呢。 虽然还保留着,对权力的畏惧。 不敢在他面前一哭二闹三上吊,要人才、要经费。 可却通过这种办法来达成目的。 他早看出来了。 原吉他们还年轻,才没有发现,这几个大匠在利用他们唱双簧。 朱元璋看着朱棣丝毫没有因此生气,若有所思。 参观到现在。 看着那些匠人和老四相处的方式。 他隐约找到,一样的匠人,在大明不行,来了东番却屡屡创造出新成果的原因。 老四给了匠人极大尊重。 极大支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