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四十一章:让新军栽个跟头的杀手锏! (第3/5页)
些都是精细活,对体力要求却并不算高,女性做这件事刚好合适,我们这边,每一个人力都十分宝贵……” 朱元璋不由想到在沈家观摩乡土村社秀坊时,朱棣说的那番话。 女性参与创造财富…… 原来,老四这里早已经更进一步,这样做了。 朱元璋收敛思绪,不动声色走到背对他们的春晓身后,看着春晓将磨好的药粉,进行搭配,旁边几个手巧的女子,正在小心包装。 “春晓丫头,这是什么药?” 春晓闻声转身。 看到朱元璋一行人后,顿时笑着微微一福,“春晓给陛下、娘娘请安。” 朱元璋摆了摆手,指着药粉。 春晓笑答:“陛下,这是藿香粉成品药,服用时,只要取一小勺,混入温酒中服用,就能起到解暑、驱邪寒等作用,咱们东番,以及未来的吕宋,都是湿热、瘴气比较重的地方,经过这段时间为百姓诊断,我们发现,这里的百姓日常生病,大多由这里的炎热潮湿天气造成,藿香粉这种成品药,可以解决很多病症……” “这些女孩子,都是东番各个乡土村社送来,委培我们培养的,她们中,大多数资质较差的,会学习如何使用成品药,以及接生等一系列实用技巧,然后回村为村中百姓服务,资质好的,我们大药房会逐步培养她们识字、号脉,同时,未来我们大药房也会自主招收一些读过书的孩子,我和民丰听说师傅未来要建设县学、府学、省学,我们正在商量,能不能在四书五经、工农商学之外,增加医学……” 朱元璋扭头看向朱棣,含笑问:“你最优秀的学生之一,给你提出意见了,你觉得这个建议怎么样?” 朱棣不由笑了。 没想到,老头子也会开玩笑。 看向春晓,“这个提议不错,你们写一份计划书,先提交给你夏叔,关于增加医学,主要以普识教育为主,比如,让县学的孩子们粗浅认识药材,和农学课程结合,如何人工种植药材……” 春晓认真听着。 “等孩子们读完县学,你们大药房这边,可以对升府学的县学孩子进行招生……” 医学没必要在府学、省学设置。 首先,没那么多郎中去教学。 普识教育,认识药材,只要大药房这边提供药草标本,是个教书先生,都能照本宣科教导孩子们。 普识教育完成后,如果想学习医术,直接分流到大药房设立的学堂,由春晓、民丰和军中有经验的郎中进行教导。 …… 一上午参观结束。 无论是朱棣以政权力量,帮助乡土村社培养郎中,还是工坊,亦或是农科司的研究,都给众人带来极大震撼。 当然,很多人也在背后暗骂朱棣枉顾伦理。 因为这群人,听取了农科司几个喜欢研究作物的老学究,和朱棣几个学生讲述,如何杂交豌豆。 认为这种行为,有违伦理。 午膳后。 朱元璋单独把朱棣叫到书房。 马秀英和采绿端着茶走进来时。 朱棣忙起身,“娘,这些事,你怎么自己来做。” 马秀英含笑瞪了眼朱棣,“娘还能这样给你泡几次茶?做几顿饭?” 朱棣苦笑,不知该说什么,默默接过茶杯。 说,往后经常回去看看? 他要是真这样做了,不知多少人,又要胡思乱想了。 哎! 马秀英见朱棣沉默,默默叹了口气,把另一杯茶放到朱元璋面前,带着采绿离开。 朱元璋看朱棣怔怔站着,满心不是滋味,含笑转移话题:“今天你和李善长、方孝孺一番对谈,父皇感触很深……” 朱棣回神,端着茶杯坐下,默默倾听。 …… “咱有感,即便爹把你东番这套现有的技术搬回去,恐怕过不了几年,你这里又发展出新技术,可朝廷连现在搬回去的技术,也发展不好。” 朱棣不由竖起大拇指。 这是肯定的。 就大明现在那套陈腐的精英史观、尊卑贵贱。 大明把这套技术搬回去,大概率也就是清王朝搞工业。 很大可能是赔钱搞,越搞亏损越大。 但搞总比不搞强! 正是满清统治阶层,救亡图存,搞工业化,培养出了一部分有技术的人。 风气不可能一下子扭转。 但人才可以先行储备培养。 要是能控制好贪污腐败,越搞越亏的情况应该不至于。 “父皇,朝廷的现状风气,若不下定决心,以霹雳手段扭转,照搬我这里的全套技术,也很难发展起来,不过,要是能控制好贪污腐败的问题,应该不至于让朝廷倒贴钱,填无底洞,可以提前培养一批技术性人才,待到风气逐渐扭转时,培养出来的底子,就可以促使接下来迅速发展。” 朱元璋点点头,可他不甘心如此,问:“如果咱废除对匠人的限制,提高匠人的地位,会不会有所改变?” 朱棣吓了一跳! ‘父皇观摩一圈,看来受到的刺激很大啊!’ 朱棣略微琢磨,就明白了,又琢磨片刻,摇头道:“父皇,您知道孩儿的,孩儿做事,一直喜欢水到渠成,十分警惕这种疾风骤雨式的施政方式,百官也观摩一圈,一旦父皇提高匠人地位,所有人就都会明白,父皇有意从技术,到深层次的开放包容风气,全面照搬东番,但这恰恰是他们所仇视的。” 如此,这群人的反应必然十分激烈。 “这群人激烈的反应,就会导致,父皇你下令提高匠人地位,他们就会在执行中,更加激进残酷的对待匠人。” 朱元璋微微皱眉,放在桌案上的手捏紧。 这还真有可能。 历朝历代,中枢的好经,被下面故意念歪之事,还少吗? “而且,整体风气不改,即便提高匠人,哪怕父皇完全任用匠人管理工坊也无济于事,这群被提拔起来的匠人,很快就会学会官员那套官老爷高高在上的做派,变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官僚。” “东番这边,虽然都是一群中原迁民,之所以这种官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