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棣,开局扬言夺嫡!_第四百六十七章:大明一定会爆发学运!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六十七章:大明一定会爆发学运! (第2/5页)

胡惟庸看了眼吕本,从吕本这番话,他就知道,吕本也把此时杀朱四郎的后果,看的一清二楚了。

    这很好。

    他就怕,倒燕联盟内部,有太多类似黄子澄这样的糊涂蛋。

    现在还不到时机。

    得等!

    等朱皇帝驾崩!

    这父子两活着时,对付任何一个人,都会引来地狱般灾难。

    可只要其中一人死了。

    另一人就好对付了。

    当然,朱皇帝驾崩后,绞杀朱四郎的时间段,也只有太子在位期间。

    若是抓不住这个时间空窗。

    等朱雄英继位,那就又会形成类似朱皇帝、朱四郎双龙同朝的局面。

    朱皇帝原本打算,让太子和朱四郎形成这样的局面。

    只是,后来发现,太子和朱四郎,无法形成,类似他和朱四郎双龙同朝的局面。

    于是,把所有的厚望,就寄托在朱四郎、朱雄英这对叔侄身上。

    事实表明,朱四郎和朱雄英这对叔侄,的确没有让朱皇帝失望。

    这就是他们一致认为,太子现在在朱皇帝心中,已经成为新旧大明过渡储君的原因。

    只要等到朱皇帝驾崩,倒燕联盟隐藏在太子的羽翼下,促使太子,发动整个大明的力量,绞杀朱四郎及其燕藩。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这群代表保守派的倒燕联盟要壮大。

    一旦太子驾崩,就解决掉继承人朱雄英。

    到时候,无论是扶持朱允炆,亦或是扶持其他皇孙,都由他们倒燕联盟说了算!

    胡惟庸收敛思绪,看向齐泰,“齐泰,你这个礼部右侍郎分工中,有负责国子监这一摊子,国子监是什么反应?”

    他特别需要知道,国子监的青年读书人,对献土献民有什么反应。

    齐泰放下一直端着,没喝一口的茶杯,“胡相,国子监的情况也不好啊,先有宋濂主动请求去燕藩,这几天,那个戏子杨杰的剧组团队,天天在国子监演新梁祝,这个新梁祝,太蛊惑人心了,我去看了几回,隐约觉得,根本就是披着儿女情长的皮,在批判东晋的门阀集团腐朽肮脏,甚至,我怀疑,这部所谓的新编梁祝舞台剧,就是在借古讽今!”

    “比如祝英台刚去书院和先生对答,安排座位的一幕,先生问乘坐几辆车来的?是牛车?马车?驴车?吃饭时吃几个菜,祝英台回答和书院山长家一起吃……”

    “加上几个配角的演绎,观看时令人捧腹大笑,可笑过后,我观那些正在看的青年读书人,全都沉默,甚至,隐隐露出感同身受之状……”

    ……

    胡惟庸唇角抽抽,脸各位凝重。

    他没去看。

    虽然朱皇帝下旨了,朝中官员,无论品级,以及已经不为官的都可以去看。

    可他为了争一口气,非但自己不去看,就连家里人,都严禁去看。

    虽然这些天,住在朱紫巷的孩子们,都在巷口叽叽喳喳,为了谁扮梁山伯、谁扮祝英台,谁扮大坏蛋马文才吵得叽叽喳喳。

    但他对这新编梁祝的内容知道的并不多。

    也并未特别重视。

    现在听齐泰描绘其中的一个片段,才真正意识到问题严重性。

    这个入学分派座位的片段。

    恰恰印证了,现在很多青年读书人,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因为出身高低,在课堂中被区别对待。

    同样折射出了,大明内部,严重的尊卑贵贱之分!

    蛊惑性太强了。

    怪不得,方孝孺这个革新余孽,想要把这梁祝舞台剧,照搬回中原。

    对许许多多青年读书人的鼓动性太强了。

    即便很多士绅人家出身的读书人,在这个尊贵卑贱等级无处不在的环境中。

    求学过程中。

    也总会遇到,比他们身份更高的同窗。

    也受到过这样那样的委屈。

    以前大家都习惯了。

    所以每个人,都削尖脑袋,争着做人上人,以求地位高一点、再高一点。

    可燕藩给出了另一种出路。

    所有人都要被制度框架,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没有人的身份特别高。

    民间社会的整体风气中,没有那种强烈的尊卑贵贱。

    他虽然没去过燕藩。

    这些年,也一直关注。

    据说,有钱人家雇佣的仆从,都不叫仆从家丁了。

    叫雇工!

    至于那种常驻雇主家的仆从,大多都是同姓、同村。

    在家里面,雇主也不会对这些人非打即骂了。

    雇主家的家人,会称这些人吴嫂、王婶之类的带有尊敬的敬称。

    因为如果燕藩的富人,学大明这样对仆人非打即骂,大多数人,没人干!

    因为人家去工厂能拿身股、做农民,乡土村社百姓地位现在也不差,官员不敢把百姓当牲口对待,并且,搞乡土村社也能富裕。

    这么多出路,谁还愿意给别人当仆从。

    燕藩特殊政体制度下。

    百姓出路多,政经地位的提高。

    发展形成了一种,迅速消灭尊卑贵贱,人与人之间,关系较为平等,社会风气平和的特殊人文环境。

    一部梁祝舞台剧,唤醒青年读书人求学路上所遇,不公正区别对待的委屈,而燕藩又在削尖脑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