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从此世间再无倭国! (第5/6页)
一群人,别指望他们能种下善果。”
“可以预判,在暴力战争推翻旧有的一切后,为首的这些人,一定会窃取胜利果实。” “不过,高丽能否成功,与咱们无关,只要高丽革新,亦或是爆发一场暴力革命,大明作为高丽的宗主国,必然会受到极大触动,大明内部的保守派,会如同被踩了尾巴的猫,变得草木皆兵。” “而大明内部,一些徘徊在迷雾朦胧中的有识之士,会瞬间清醒,意识到,随着燕藩这个政权的出现,周边不可避免,要受到一场来自文化、思想、政治理念的猛烈冲击,唯有主动适应,积极推动变革,才能救国救民!在高丽的混乱变革中,大明境内,会诞生一批,更为意志坚定的革新派!” …… 朱棣拍着雄英肩膀,“这也是四叔能为你做的,为数不多的事情,记住,一旦掌握权力,牢牢控制住兵权!” “无论是保守派,还是向暴力革命滑落的革新派,只要他们露出苗头,只要你牢牢掌握兵权,随时可以按照你的意志,将阻碍,无法跟上你步伐的人或者势力铲除!” “四叔的确可以派兵助力你,但这绝对是最后不得不为的最后选择……” “嗯,四叔,我知道。” 雄英带着一丝鼻音,轻嗯一声。 他明白。 一旦四叔燕藩政权派兵帮助他革新,他的正义性就会受到挑战。 哪怕他进行的是一场造福百姓的革新! 因为四叔燕藩政权与大明是两个政权。 四叔的军队插手。 也就意味着,他让另一个政权插手。 国别之分,会让很多受过教育的人,内心产生抵触。 至于百姓,不会! 朱棣笑着揉了揉雄英脑袋。 转向毛骧,“你让军情司试着和高丽各个革新派接洽一下,告诉他们,我们燕藩无法插手高丽内政,也不会插手,但本着同情革新派,以及同情高丽饱受苦难百姓的出发点,咱们燕藩中枢国子监,外邦学院,愿意接收一批,优秀的寒门读书人,同时,也愿意接受高丽迁民。” “迁民之事,我也会与高丽国君王禑进行商量探讨。” 高丽迁民之事,他之前就想这么干。 不过,直到这次来了后,才下定决心。 首先,通过他观察,高丽或许是整个中华文化圈中。 被中原文化同化最深的一个。 高丽精英层,各个能说一口流利的中原汉话。 学习的书籍,也全都是中原的四书五经。 各种民风风俗,也广泛吸纳,乃至全盘照搬中原。 百姓的习俗习惯,是受精英影响的。 尤其是古代这种时代。 瞧瞧高丽的姓氏。 几乎也都是出自中原的百家姓。 只要高丽百姓迁徙去,给他们一个做炎黄子孙的机会,这些底层如牛马的百姓,一定会挤破脑袋,承认自己是炎黄子孙。 再加上乡土村社粗浅的普及教育的隐晦同化。 下一高丽人,还会承认自己是高丽人? 他需要人口! 大量的人口! 吕宋和澳洲之间,还有广袤的土地。 这些土地上,很多地方都是一些土邦,人口也只有数万人。 这些年,他虽然没有用军事手段去扩充疆域,但经济手段、文化手段一直在持续。 派出种田高手,传授这些土邦先进的种植技术,教他们数术、汉字、汉话,帮助土邦,建立一个以土王为主,施行类似于乡土村社,普通百姓占据六成利益,三成政治话语权的特殊营运体系。 土王在这种先进农耕大发展中,获益匪浅,瞬间成了暴发户,对燕藩十分亲近。 而土邦内的百姓更是感激燕藩。 一个土邦数万人,占据一个大岛,他们根本开发不过来。 即便给这些土邦预留足够多的土地,还有很多土壤肥沃的平原,能够安置很多百姓。 单单靠大明,每年五万迁民名额,太少太少了! 一个面积极大,可耕种平原极大的岛屿,至少,也得安置十万人,外来人口,全面压制土邦吧? 可现在,大哥只给他五万的名额。 一年连一个大岛所需人口都无法满足。 对待土王。 燕藩也已经确定了一套长久的指导理论体系。 二三十年后,这些接受教育开化的土王,也要逐步进行改土归流。 土王造反? 不怕! 他们的利益、有六成分散在普通土邦百姓手中,政治话语权也有三成被普通土邦百姓控制着。 燕藩会一直盯着这种利益、政治权力分配不变。 对于一些,对土邦内部,民怨很大的土王。 燕藩在二三十年后,会直接清洗掉,一举赢得土邦百姓的信服。 而中原迁民大量迁徙,也会在这数十年间,把中原传统文化,带去土邦,同化比较封闭的土邦百姓。 “少爷,我知道该怎么做了,接下来,少爷入倭,我的用处不大,我会秘密留在高丽,暗中遥控指挥,军情司驻高丽系统,全面和高丽革新团体接洽。” …… 半月后。 当军情司传来,小早川仲业全面撤离到鹿儿岛的消息后。 休整半月。 养精蓄锐,精神抖擞,渴望将理想之花,推广到倭国的海陆军将士,高唱着已经被定为国歌、军歌的《炎黄种》,再次从汉江码头登船。 “五千多年风和雨啊,藏了多少梦!” “黄色的脸黑色的眼,不变是笑容。” …… 高丽国君王禑,领着文武百官,为朱棣出征送行。 羡慕看着雄壮歌声中,登船的精锐骑步军。 王禑搓了搓手,讪笑道:“王爷,根据下国君臣这些时日的商讨,基本同意高丽有意愿的百姓,迁徙燕藩。” 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