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七十九章:倭国最有权势的女人 (第1/5页)
临近傍晚。 秦淮河畔。 商船往来,喧嚣的秦淮河渐渐开始平息。 一艘艘已经卸货的商船,驶离金陵水域,前往下游、江宁等地停靠。 胡惟庸、吕本坐在一辆双马牵引的新式马车内,透过擦拭后,一尘不染的玻璃,看着一艘艘前往下游的商船。 秦淮河比不上朱四郎燕京的燕京湾宽阔。 加之这些年,海商的船、南方来的内河运船。 金陵区域内的秦淮河段,根本无法承载如此多的各种船只。 商船如果在卸货后,需要短暂休整,必须前往下游江宁等地停靠。 虽然对商业的便利度,产生了一定麻烦。 可好处也显而易见。 下游的县府,也借着承载商船停靠的机遇,搭上了顺风车。 服务海商以及水手,赚的盆满钵满。 如今,秦淮河下游区段,每到夜晚格外热闹。 各式各样的花船,几乎挤满了整个河面。 据说,每当一夜结束。 翌日清晨,下游百姓去河中取水,都能闻到脂粉气。 朱皇帝对这种奢靡很反感。 原本准备对下游地区,夜间这种奢靡荒yin,进行一次强硬打击,遏制这种风气。 当然,并不是要禁止这种烟花勾栏场所。 历朝历代,这种为他们这些有钱精英男人们,提供服务的场所,存在几千年了,也没见哪个皇帝对此进行打击。 朱皇帝是担心,这种来自下游的奢靡之风,最终影响大明官场。 不过,太子对此有些异议。 担心强硬打击,会让海商惊惧,影响金陵地区的经济。 吕本收回视线,冷笑道:“据说,燕京没有这种勾栏场所,也不知,往来燕京海贸的商人,在燕京休整时,会不会感到很憋屈,赚了大把大把的钱,却处处受到限制,不能随心所欲。” 胡惟庸闻声看向吕本,笑道:“此番朱四郎燕藩建国,咱们也跟着朱皇帝去看看,好好看看,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大明去燕藩的海商也很多。 以前他还真没关心过。 燕京没有勾栏场所。 腰缠万贯的海商在燕京,如何消遣。 难不成,站在燕藩的街头,看燕藩那些冒着滚滚浓烟的工业区? 工业是必不可少。 但这种钢铁水泥,取代不了人文! 在这一点上,暴发户式的燕藩,恐怕永远也无法和大明想必。 燕藩文明、文化? 嗤! 不过就是一个建立在工业发展上的空虚、空洞的话术罢了。 吕本见胡惟庸出神,也没打搅,扭头看向车窗外。 他们今天出城,来秦淮河,是想碰碰运气。 试图在往来秦淮河的商船中,发现一艘从高丽,或者倭国折返的商船。 问一问朱四郎入倭之战的情况。 是不是,已经陷入,倭国百姓的汪洋大海之中了。 毕竟,自从朱四郎从大明出发,已经快三个月了。 当时天气还有些微凉。 如今,已经春天也只剩下尾巴了。 这种新式马车,是一个月前,燕藩海商送来的。 数十艘海船。 一次性贩运来一千五百多辆这种新式马车。 每一辆售价两百两! 据传闻,朱四郎当初回朝后,和朱皇帝介绍,他们现在乘坐的这种普通类型的新式马车。 制造成本也就五十两银子罢了。 加上运输成本,税赋。 成本就算一百两吧。 燕藩这群黑心jianian商,竟然卖两百两,利润达到百分之一百! 不! 因为这次带来的新式马车太少,而想要购买的很多。 导致很多人,都是加价购买! 太孙妃那个土桥村综合商号,据说,就以一百三十两的价格,拿到了五百多辆。 转手就高价卖给他们这些人了。 从这件事上,也可以看出,燕藩上上下下对太孙朱雄英的支持。 要知道,制作新式马车的工厂、以及贩运回来的燕藩海商,并不是燕藩政权营运。 都是燕藩私人营运的雇工身股制工厂、商号。 他们没有必要,让土桥村综合商号,赚这笔钱。 这些年,类似这种燕藩商人,支持土桥村商号的事情很平凡。 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来自多方面。 首先,燕藩商人都知道朱四郎对太孙朱雄英的支持,也都知道,土桥村商号源自于曾今的土桥村。 就是现在,已经迁民海外那批土桥村百姓。 都时常给太孙妃、太孙,捎带各种各样的东西。 此番太孙和太孙妃大婚。 昔日土桥村这些人,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