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二章:辗转反侧,添堵! (第4/5页)
纪大桥,突然间没有了销路,钢厂规模大,就意味着,端这个饭碗的工人多,若是没有销路,工人吃饭都成问题,一定会对你,以及你这个政权产生怨气的。” 朱棣认真点头,笑着解释道:“父皇的教导儿臣记住了,不过,钢产量增加,儿臣倒是一点儿都不担心销路问题,随着新式炼钢法的出现,大规模工业炼钢开始,成本会直线下降。” “一千个百斤小钢炉,七八百人,一年才能产出十几吨钢,耗能大,人工成本更是大的吓人。” “而这座年产量七千吨的新式钢炉,只需要三百多人,一天的产量,就顶过去一年,钢铁的成本,我估算,最多是小钢炉炼钢的百分之一,随着钢铁价格降低,自行车、新式马车、畜力收割机这些机械价格,至少要砍一半,就有更多人能买得起,这类商品销量增加,完全能消化掉十几万吨钢材。” 清末,为什么没有发展这种百斤小钢炉土法炼钢。 就是因为洋人的钢铁价格,比土法炼钢更便宜。 为什么,类似大冶钢厂使用洋人落后技术的高炉,生产的钢铁,销量也不好,濒临倒闭呢? 要知道,按道理,当时清朝的人工成本,可比洋人的人工成本低很多很多。 他曾经所处的那个时代。 就是凭借低廉的人工成本,用着落后一代或者几代的高耗能技术设备,硬生生生产出比洋人更便宜的工业商品。 其实,原因也很简单。 丧失关税主权、铁路主权,洋人的钢铁通过掌握关税,低价倾销,再加修建铁路的权力,被洋人控制。
要知道,当时修建铁路,才是最消耗钢材的。 没有销路的大冶钢厂。 即便他的人工成本再低,也发展不起来。 当然,还有官僚风气。 洋务运动在这种情况下,失败是必然的。 朱棣收敛思绪,继续说道:“未来,孩儿还会给采绿的自行车厂,提供这种廉价的钢铁,借助大明更为廉价的人工成本,孩儿估摸着,采绿工厂的自行车成本,可以压缩到两个银币之内,这样,许许多多百姓,攒一年钱,或许就能购买一辆自行车,或者人力三轮车。” “等将来轨道火车真的研发出来,就算是一年十几万吨钢恐怕都不够用,孩儿估摸着,单单我们燕藩治下,倭岛、蓬莱、吕宋三地,都建设一条纵贯南北的铁路,再加上其他行业耗钢,每年恐怕就需要二三十万吨钢铁。” “如果朝廷能和我燕藩合作,在咱们中原建设大十字铁路的话,我可以援建朝廷炼钢技术,在建设大十字铁路过程中,训练一批钢铁工人、铁道桥梁建筑工人。” 他当然不会效仿洋鬼子对待清朝,对待大明。 援建技术,他也会援建真正的先进技术。 至于他,是否有利可图? 当然有了。 援建的炼钢厂,肯定不可能满足铁路建设的需求。 绝大部分钢材,还得燕藩提供。 以及蒸汽机车头、车厢等等。 两条大十字铁路建成后,燕藩从中赚取了不菲的利润,催动燕藩工业爆炸式发展同时。 大明也掌握了炼钢和铁路建设。 将来时修三纵三横,还是十万里,二十万里铁路。 大明都可以依靠他援建的技术,自行修建。 培植发展大明的钢铁产业。 这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合作方案。 虽说,燕藩援建技术稍微吃点亏,不过他并不在意。 充分的竞争,才能倒逼燕藩进行产业升级。 哼! 朱元璋笑哼:“看得出来,轨道火车还没影子呢,你对这个大十字铁路计划,倒已经是心心念念了……” 朱棣讪笑挠头。 朱元璋含笑瞪了眼,他即便对工业不怎么了解,也十分清楚,在这个计划中,虽然对老四燕藩有好处。 可朝廷是占了便宜的。 也就是老四。 若是现在燕藩之主,不是姓朱,不是老四。 会如此予以大明这么多,有形的、无形的好处吗? 不会! 国与国之交,他太清楚了。 “爹给你个承诺,只要爹还活着,你搞出轨道火车,爹就以大明开国皇帝的身份,和你燕藩签订大十字铁路合作计划!” 他定下的规矩。 即便人走了。 标儿应该还会执行吧? 对此,他不清楚,也十分肯定。 朱棣高兴笑道:“那孩儿可就真的要努力了,保证让父皇看到火车的模样!” …… “燕藩太强大了!” 后面的车马内,王禑看着车窗外,向后倒退的大铁桥,看着大铁桥南边,冒着滚滚浓烟的工业区,忍不住感慨。 “那一只只钢铁巨兽,令孤……令孤……” 他看到燕藩工业区,那些钢铁巨兽,浑身彻骨的寒冷。 转炉内,熔浆倾到刹那。 扑面而来的火红热浪,仿佛他要被燕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