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二十四章:朱标已经毫无筹码! (第1/4页)
大明出访团,以朱元璋为首,所有人,缓缓昂头,视线跟随着,眼前,两个‘高耸入云’的巨型高炉向上移动。 实在是太高太大了! 两座高炉,足有二十丈之高。 直径,虽然没有准确数据。 但目测,至少也有十来丈! 高炉周围,各种配套工作台,更是高大。 每一层工作台,都有工人在活动,每一层的工作台,不时就会有各种颜色的信号灯亮起,闪烁着。 两座高炉中间,由栈道连接。 十分宽大的生熟铁浆导流槽,分设十个导流分槽。 下面,十个蒸汽驱动的转炉内,火红的浆液,在转炉转动中,喷射出火红粘稠火浪,火星飞溅。 震撼! 太震撼了! 即便相隔还有上百米的距离。 予以众人的震撼,都无以复加。 朱标手指微微蜷曲,紧盯着前方的‘凶兽’,完全由钢铁建造而成的漆黑‘凶兽’,给他的压迫性太大了。 刚才骤然抬头,窥伺全貌的刹那。 他仿佛,看到老四站在这钢铁巨兽顶端,下达着命令,驱使这凶兽,朝他,朝整个大明,踩踏而来! 没有亲眼看过。 根本无法真正体会,锦衣卫密奏中,屡屡提及的‘燕华肌rou’、‘燕华力量’! 朱元璋率先提步,快步往前走去。 众人回神,忙跟上。 朱元璋一路在朱棣陪同下,来到画着绿色警戒线外。 接过朱棣递来的头盔,戴上后,感受着铺面热浪,高高仰头,眯眼,细细打量着,来自工业的震撼。 某刻,突然询问:“这座十万吨级炼钢炉,每天产钢多少?” 正在打量的朱标等人,也都看向朱棣,同时竖起耳朵。 朱棣感受到众人的视线落在身上,回答道:“禀父皇,设计产能,可以日产五百吨,如果需要,极限产能,可以增加到日产一千吨,不过,我们日常定的产能,小于设计的额定产能,现在每日产钢四百吨。” 没办法。 经过一轮官方主导的建设刺激后。 需求量,从最开始的额定产能,短短一年时间内,跌落回现在的四百吨级。 按照估算。 现在的四百吨级日产能,在未来,还要衰减收缩。 不过,上至他,下至内阁,倒是并没有因为需求收缩,而担心。 当初极限式扩建炼钢厂时,他们就想到了这一点。 推动为期十年的乡村建设。 本质上,就是为了极限式建设炼钢厂。 短时间内,通过直接干预的手段,催生对钢铁的极限需求。 本质目的,是为了迅速扩充产能,把生产成本,在短时间内,迅速拉低。 只有生产成本,迅速拉低后,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钢铁制品。 进而迅速完成炼钢产业化。 这种方式,当然有些拔苗助长的味道。 但他知道,这种方式是可行的。 而且,这也不是他乾纲独断做出的决定。 经济研究司同样支持这种产业化推动方式。 如果单纯依靠民间的正常需求,大型炼钢产业,绝不可能从洪武二十六年开始。 用了短短五年时间。 从最初的年产量一千吨,膨胀增加到现在的年产量三十万吨。 一个新兴产业,从萌发到形成产业化。 经济研究司研究认为,只有两条路,一条就是慢慢培育需求和市场。 另一条路,就是用权力的方式,人为创造需求和市场。 前者,随着需求增加,市场扩大,产能扩充,产业链成本降低,最终工业品价格处于合理水平。 缺点十分明显,速度很慢。 后者,人为创造需求…… 优点就是速度快,能在极短时间,让燕华政权以及百姓,享受到物美价廉的新产品。 燕华可以借此,增强军队战斗力,国力。 而百姓,可以借此,改善生活。 为何,短短五六年时间,燕华几乎家家都有两三辆自行车? 就是得益于,过去五六年时间内。 在燕华官方,人为创造需求的过程中,炼钢产能膨胀式增加,导致炼钢成本迅速下降。 朱棣见朱元璋微微皱眉。 明白朱元璋为何如此,笑着解释:“父皇,即便极限产能达到一千吨,这座钢炉的年产能,也只有十万吨左右。” 众人顿时皱眉。 朱老四这是糊弄大家数术不好? 极限日产能一千吨。 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那就是三十六万五千吨! 这么简单的乘法问题,竟然糊弄大家? 朱棣解释道:“这种大型钢炉,不可能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连轴转生产,需要频繁维护,根据我们的测验,一旦极限日产能生产,依照我们现在的技术,钢炉使用九十天左右,就会完全报废。” 现在的耐火砖,以及钢炉的钢铁质量问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