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四章:朱标已经毫无筹码! (第3/4页)
> 朱标没有察觉。 盯着窗外,向后倒退的红树林怔怔出神。 炼钢厂、蒸汽化生产线肯定让人震惊。 可他更多在思考。 为何,朝廷铸造不了大口径的岸防炮? 今天参观,他也看了。 燕华的铸炮法,也是用泥模。 要说没有钢铁,这些年,朝廷陆陆续续,以各种名义,从燕华订购了一批钢铁,交给铸炮厂进行铸造。 也是用泥模。 可直到现在,朝廷铸造的大口径岸防炮,依旧解决不了沙眼的问题。 性能就不说了。 勉强可以使用的成品率,都低的让他愤怒。 每百门,才有五门可以勉强使用。 这种成品率,所产生的成本,比直接从老四燕华购买岸防炮,高五倍! 燕华一门,性能优良的岸防炮,只要一万两白银。 而朝廷自己铸造,性能差不说,成本就要五万两! 为何,差距就这么大? …… “老四,你跟爹说实话,为何朝廷的铸炮厂,伱大哥用盗取你们燕华的铸炮技术,甚至,连钢铁都从你们这里购买,却造不出性能优良的火炮?” 此刻,最前面的马车内。 朱元璋也提出了这个问题。 朱棣叹了口气,“父皇,你别看铸炮似乎是玩泥巴,可其中涉及的技术,其实一点都不比火车机车生产线简单,甚至更难。” “一个合格的工人,经过简单培训,就能在机车生产线进行生产。” “可直到现在,我们掌握铸造岸防炮的技术,已经将近十年,可真正能做好泥模的高级工程师,也只有一千多人!” “一门岸防炮,长度最小都十米,铸造的泥模越大,越容易在泥模塑性过程中,出现细微问题,而一个小小细微问题,就可能导致,一门岸防炮最终制作失败,在泥模塑造的过程中,十分考验工人的经验和手感……” 一般的科技产品,是越小越难造。 可偏偏火炮是反着的。 体型越是庞大的火炮,泥模塑造的难度就越高,铸造过程,也越容易出问题。 也恰恰是泥模铸造太困难。 早在蒸汽机出现后。 科技研究司,就开始研究钻孔法,离心法。 钻孔法,就是仿照火枪制造。 不过,现在被钻头的问题卡住了。 钻一个口径十几、几十厘米,长度最小十米的孔洞。 所需的钻头,根本不是把火枪枪管钻头放大就能解决的。 离心法则是一种概念。 有研究人员提出,把钢水装入一个,夹层铁管中。 在充填钢水的同时,用蒸汽提供动力,让夹层铁管高速旋转。 如此,钢水就会在冷却前,均匀分布在铁管的夹层内,然后,只要把夹层内,冷却的钢管,进行退管处理即可,就能制造出,一根没有一点沙眼瑕疵的炮管。 想法很好,概念也很好。 但离心法涉及的技术难点,无疑更多。 “而且,当初锦衣卫盗取的只是技术,而生产不光有技术就行了,在生产过程中,还设计工艺流程技术,这部分技术,锦衣卫不懂工业,根本没有重视,所以,造成了朝廷铸炮厂的成品率这么低。” 如果朝廷铸炮厂,掌握了工艺流程技术。
即便性能不好。 可成品率至少也不会这么差! “所谓的工艺流程技术,就以岸防炮举例,在塑造泥模的过程中,不同泥沙添加的先后顺序,各种泥模的先后顺序,我们经过这么多年,充分发挥工人的积极性,耗费了无数时间和钱财,才摸索到一套最佳流程,当初盗取盗用,以及后来的生产实践中,朝廷的工厂,以及中原的商人,只看重产品本身的技术,并没真正重视,生产过程中,工艺流程技术。” 朱元璋点头,默不作声。 心中,却忍不住责备朱标。 这些事情,如果和老四商量,本来可以得到老四倾囊相授支持。 可自作聪明,拉不下面子,导致这么多年过去了,朝廷铸炮厂,依旧连成品率都提不上去。 搞来搞去,最终结果,竟然是造不如买? 自作聪明! …… 随后几天,朱棣便不再陪同参观,给众人发放特别许可证后。 朱标为首大明出访团,可以任意在燕华各处参观。 朱标去了蒸汽化改造后的土桥村自行车厂、沈家的钟表厂、大剧院、动物园、沼气照明工厂…… 期间,朱棣又抽时间。 专调了一个火车车头。 拉着内阁为他准备的几节特制车厢,陪众人乘坐火车,往返吕宋中原地区。 切实体验乘坐火车。 …… 于此同时。 南海上。 距燕京尚有五十里左右。 一支十分狼狈的舰队,正在缓慢航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