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三十章:一个时代的终结 (第1/3页)
洪武三十三年。 朱棣长子,朱高炽,字雍鸣。 在朱元璋撮合下,于凤阳,朱家老家,娶京营协统张麒之女。 朱棣阔别大明十年。 再次回到中原。 在中原短暂停留半月,待雍鸣大婚结束,朱棣返还燕京。 …… 时间转瞬来到洪武三十五年。 嗒嗒嗒…… 有节奏的碰撞声中。 一列火车,汽笛声中冒着白气,驶入一跳隧道中。 黑暗中。 几节简约却不失奢华的车厢内,油灯金黄的灯光,将车厢照的格外温馨。 徐妙云、乌云、祈婳为首,一群在车厢内,喝茶聊天的女性们,好奇打量着,窗外黑漆漆的隧道。 直到明亮的光芒再次透过车窗映入车厢内。 众人才又开始低声交谈。 徐妙云下意识,往前面一节车厢看去。 眸中,自豪幸福的光彩,无法遮掩。 …… 紧闭的车厢门内。 尽头处,摆放着一张红木制成的大办公桌。 叶茂为首,跟随朱棣巡视的内阁重臣,列坐车厢两侧。 也颇为自豪,看着朱棣,凑在窗口查看窗外景象。 朱棣看着火车冲出隧道,看着被甩在身后,渐行渐远的绵延山势,转身,来到桌案后,落座后,目光环视,高兴笑道:“吕宋省,北部这座隧道建成,咱们燕华铁路营建技术,就算是彻底满足了,遇水铺桥,逢山开路的技术条件了。” 话中,朱棣扭头,再次看向窗外。 窗户开着。 风吹动纱帘。 铁路两旁,阡陌纵横,连绵成片,绿油油的庄稼。 一个个村庄中,时不时出现,冒着浓烟的烟囱,映入眼帘。 叶茂等人也情不自禁看去。 内心十分感慨。 眼前的一切,说实话,曾经,追随王爷之前,他们敢都不敢想。 经过将近二十年的建设。 现如今,农村水利、道路基建全部完成。 并且,一路走到现在,村办工厂、手工业工坊,也基本完成了蒸汽化改造。 眼前的一切,他们不但见证了,更是参与者。 后世书写这段历史。 他们这些追随王爷的人,肯定要被浓墨重彩写一笔。 叶茂带领众人起身,“燕华有此亘古未有的盛世景象,全是王爷之功。” 哈哈…… 朱棣爽朗大笑摆手:“你们就别拍我马屁了。” 压了压手,等众人重新落座后,朱棣脸色渐变严肃。 叶茂等人忙收敛笑容。 朱棣说道:“过去二十年,我们取得了巨大成果,这是毋庸置疑的,没有人能抹杀,我以及在座诸位呕心沥血之功,但我们也要以史为鉴,越是这种烈火烹油的盛世景象当下,我们越要戒骄戒躁。” “历史上,盛极而衰的例子比比皆是,隋朝、唐朝。” “我看,唐朝最具典型性,也最值得我们引以为鉴,李隆基天宝年间,唐朝的盛况,达到了巅峰。” “可我们翻看历史,这个时期,发生了什么?” “经济上,李林甫担任宰相,彻底废除了稠佣制,通过改动币制,大肆提倡避实就虚的经济,更可怕的是,唐朝钱庄几乎被李林甫的族人,以及门生故吏垄断。” “政治上,盛世之下的奢靡,让官员们失去了,唐初勇于奋斗的精神,勾心斗角,争名夺利,渐渐成为朝堂主流,最终,逐渐演变为党争。” …… “军事上,军人丧失荣誉感,将领把军权视为私有,视为自己谋取权力的筹码,而下面的将士,则单纯将从军,视为养家糊口,谁给钱,就给谁卖命,丢掉了唐初的家国情怀,丧失了,唐初军人的荣誉感。” …… “李隆基本人,更是沉迷于盛世之功,完全忘记了,他能有此成就,是从太宗开始,几代人积累的成果,变得骄奢yin逸,做出强夺儿媳那等败坏风气,丧失民心之事。” “我很早就说过,一个群体,一个国家,想要塑造什么样的风气,很大程度,就看精英层。” “因为百姓都在学习、效仿精英层,在科技无法发展到,普通人可以拥有足够影响力的情况下,精英层就是一个国家,整体风气的引领者,策源地。” …… 众人认真听着。 同时反思,自身、自家、以及燕华,有没有发生,朱棣口中提及的种种现象。 有些苗头!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