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朱元璋最后考校蓝玉 (第2/3页)
> 变革前后的大明,虽然都是大明。 虽然都是帝制。 可任谁都明白,相同的外表之下,内核已经完全变了。 表面看,是一个大明。 其实,是两个大明! 这无异于,就是重新打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标儿的性格、手段,明显就不适合了。 就如同。 隐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 兄弟二人其实都很优秀。 但,隐太子只能是一个继承者、守成者。 而秦王李世民,则是一个开创者。 如果将兄弟二人同时放于乱世,做一方诸侯,李建成的性格,注定无法成为最后的赢家。 朱元璋毫不在意摆了摆手,“咱就是响鼓重槌!标儿那点打算,咱一清二楚,他希望通过缓慢布局,培植革新派,用革新之力,铲除保守,这个想法,也不能说不可行,但cao作起来,更加困难,成功的可能性也更低。” “一个战略决策,时间线拉得越长,期间可能出问题的地方就越多。” “比如,他忽略了,革新派的热血激情会随着时间,冷却消失。” “这一点,咱们比谁都清楚,当初打天下时,虽说,大家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为了自己做人上人,可谁又能否定,当初,所有人其实也心怀着匡扶天下,还世道一个朗朗乾坤的崇高理想,当时,咱们这群人,都是把理想和个人利益结合在一起。” “可你看看后来,当功成名就后,当随着时间推移,热血消散后,武勋文官们都在做什么?” “争权夺利!” “在现阶段,没有一套类似老四燕华的良好制度、严格约束,一旦革新派热情消散,热血消失,迅速堕落后,大明的革新,将更加困难。” “我说的重,就是提醒他,他可以继续他的想法,但他不能只是做一个幕后者,应该站到台前,在革新派热情消散前,完成革新,形成一套完善的约束制度。” …… 马秀英沉默。 其实,她何尝不知。 想要做成一件事,尤其是那种开天辟地的大事。 就得像重八和老四那样。 但凡抓住时机,找到切入口后。 就猛打猛冲。 甚至,不惜身,自己带头。 一举奠定乾坤。 期间,哪怕有些细节错误,哪怕有很多无辜者被牵连,被抛弃,都要心肠冷硬的坚持下去。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便是这个道理。 这句话,并不是让人,不注重小节。 这句话,有这很明显的对比。 大和小。 在追求一个大的目标时,就要咬定不放,猛打猛冲,勇猛精进。 牺牲那些小,舍弃那些小。 …… 翌日。 朱元璋便以强势之姿,开始对京营进行调整。 在胡惟庸、吕本等保守派惊恐、焦急、愤怒、不安中。 一支支由保守派统帅的京营精锐,在兵将混编对调后,就被严令,马上乘坐火车启程。 前往蒙汉示范区以及其他,朱元璋选中的地方。 于此同时。 一支支驻扎在地方的新军,接到命令后,迅速奔赴就近的南北纵线车站,登上火车。 沿着复线铁路,迅速抵达金陵。 然后,与丘福、朱能、瞿能、徐辉祖等支持革新的京营新军进行混编。 这场涉及二十万人次,行军距离,最大达一千里的巨大军事调整。 因为火车的缘故。 在短短三个月内完成。 虽然很多保守派,眼睁睁看着,保守派在金陵的军事支持力,几乎被瓦解而愤怒。 可整个大明的精英层。 也被这场军事调动吓了一跳。 “太快了!” “可不嘛,二十万人次,还有那么多装备,最远的距离,多达一千里,以往,这种调动调整没有一年半完不成,可现在,短短三个月就完成了!” “往后,除非是大明内部彻底腐朽,军队失去战斗力,否则,改朝换代的可能性小之又小了!” …… 这场军事调整,向天下人证明了,火车对于军事的战略意义。 …… 金陵车站。 南边各地的藩王,已经抵达,此刻,正跟随朱元璋上车。 北边各地藩王,此时此刻,已经在北平等着了。 朱标因监国需要。 此番没有随行。 只太子妃常氏,带着孩子们随行。 月台。 朱元璋站在车门外。 看了眼朱标身后不远处的群臣,视线转移,落在朱标身上,“这一次军事调整,轨道火车对军事的战略意义,你应该有了一个明确清晰的认识了吧,咱们大明的疆域,轨道火车的重要意义,就更不需要爹多说了。” “跟着燕华工程队建设南北纵线,已经五年多了,咱们大明现在,有能力,独立建设一条火车线路吗?” 朱标想了想,老老实实诚恳摇头,“父皇,我们的人才,对数学、测量、地质等基础学科的掌握很低很差,现在还无法,独立建设铁路线路。” 朝廷也成立了专营铁道的机构。 那些士绅子弟不愿意,干这种苦差事。 可农民家读书子弟愿意。 虽然不缺读书的人才。 但一个现实问题也不容回避。 那就是,大明在此之前,从未有专门的数学、测量、地质等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