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4章 精忠报国是要讲条件的么 (第2/2页)
说是当今皇帝赐给老太君的。二老爷听了之后,就让小人赶来禀告了。” 马万年还是不信,但是秦良玉却是激动了,连忙说道:“快,备马!” 马万年一见,连忙劝说道:“奶奶,这事太过离谱,要不还是先核实下吧?” 秦良玉已经大步走向马栏方向,同时激动地说道:“翼明当年跟随我面圣,知道陛下御赐诗的事情,此事外人不知,绝不会有假,是陛下来了!” 虽然有关当今皇帝的消息感觉都很假,但是她一直记得当年勤王觐见时候的事情。别人说当今皇帝如何如何,但是在她的心中,皇帝忧国忧民,确实是个好皇帝。真要说的话,只能是jianian臣太过厉害,才把大明搞得乱七八糟! 马万年这辈子第一次见到他这赫赫威名的奶奶竟然如此激动,看得有点傻眼。回过神来之后,他还是觉得不可能,皇帝怎么会跑来四川石柱?就想再说什么时,却见秦良玉竟然矫健地一跃上马,然后驱马飞快奔跑起来,只留了些灰给他。 见此情况,他也不敢怠慢了,连忙去骑马跟上。 石柱多山,山路并不算好,但是秦良玉却依旧骑得很快,犹如她年轻时候叱咤战场时一样。跟着她的侍女,大都被她甩在了身后。 “驾驾驾……” “……” 急促的马蹄声,在山间回响,惊起了不少飞鸟,也让路人震惊于老太君为何这么急? ……………… 石柱边界外,秦翼明在郑森的带领下,赶去迎接当今皇帝。 一路上,他看到一队又一队的锦衣卫前行,他便知道,这肯定是真的了。 确认了这点,他就有点惶恐了。 当今皇帝驾临石柱,难道真的只是来看望自己的姑姑?又或者,还有别的什么目的?要不然,也不至于以皇帝之尊来见一个臣子吧?哪怕这个臣子确实有功劳,可历朝历代像这样的,在他的认知中,就不存在。最多是皇帝下旨,召见臣子去觐见的。 猜测着皇帝可能的目的,不知不觉间,他的额头隐约见汗了。
果然大约赶了两里山路之后,秦翼明就看到更多的锦衣卫骑军在开道,后面还有一支骑军慢步前行。为首的人虽然只是身穿戎装,但是却被其他将领和一个穿大红绯袍的太监簇拥。 有一队锦衣卫看到他们奔驰过来,便拦住了他们,为首那人是个锦衣卫百户,一丝不苟地喝问盘查身份。 核实之后,他才看向陪同过来的郑森说道:“去向陛下禀告,就说四川总兵石柱秦翼明求见。” 郑森听了,立刻答应一声,连忙往皇帝那边过去了。 秦翼明自己却听得好奇,便问那锦衣卫百户道:“我已被革职,且以前也不是四川总兵,为何……” 或许是核实了他的身份,此时,锦衣卫百户露出了微笑解释道:“崇祯十六年时陛下就任命你为四川总兵了,不过该是道路不同,传达不到,因此你并不知情。” 秦翼明听了,心里不由得舒服了很多。 他一直为朝廷南征北战,但是到最后,却被弹劾革职。并且这个弹劾,他认为是欲加之罪,因此,在他的内心深处,也一直是对朝廷有意见的。 不过该是不到半年就把总兵军职还给了他,算是否认了之前的弹劾,承认他没罪。 秦翼明正想着这事时,却见郑森过来对他说道:“陛下召见。” 秦翼明一听,立刻收拾了心神,整理了下仪容,然后大步迎了过去,未及近前,便单膝跪地见礼道:“末将石柱秦翼明,见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虽然说他已是四川总兵官,但是他并没有接到圣旨印信,因此就没自称。 另外,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如果自己承认是四川总兵官的话,那对四川的贼乱不闻不问就是失职了。 崇祯皇帝骑在马上,居高临下看着他,微笑着说道:“平身!” 等秦翼明站起来之后,他仔细打量了下,便有点感慨道:“真是岁月如梭,卿都有白头发了啊!” 崇祯三年时他见过秦翼明,如今发现,秦翼明真的老了很多。 秦翼明听了,抬头看向崇祯皇帝。 在他的印象中,那时候的皇帝才刚万年那么大而已,一晃眼,都将近快二十年了。于是,他便也回答道:“陛下也变了好多,变得更威武了!” 崇祯皇帝听了,微微一笑,不管是谁,领兵打仗几年之后,气质肯定是会变的。 他吩咐秦翼明上马,陪他身边一边走一边说话:“你姑姑的身体还好么?” “托陛下鸿福,她老人家的身体硬朗!” 崇祯皇帝听了,感慨了一句道:“也是多年没见了,朕甚是想念,如今身体硬朗的话,那朕就放心了!” 听到皇帝非常关心自己姑姑的话,秦翼明顿时有些感动了,便想说话时,却见远处有一行人骑马过来,他便连忙用手一指道:“陛下,末将姑姑赶来接驾了!” 崇祯皇帝一听,抬头看去,却见前面开路的锦衣卫校尉拦住了一群骑马的,为首那人非常显眼,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妇人。 不用说,那人肯定就是秦良玉了。 于是,他便立刻说道:“走,我们过去!” 皇帝身份,却主动迎过去,这绝对是把秦良玉看得很重才会有的事情。 特别是秦翼明还从皇帝的话语中听出了皇帝似乎对他姑姑很尊重,就更是感激了。看到皇帝已经驱马跑了起来,他便连忙跟了过去。 秦良玉这边被锦衣卫百户拦住,正在说着呢就听到马蹄声传来,便转头看去,却见该是皇帝领着一群人赶过来了。 于是,她也不和锦衣卫百户说话了,只是睁大了眼睛去看为首之人,同时调出记忆中的当今皇帝印象,想要确认下为首那人是不是真是当今皇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