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九章口诛笔伐?一部范进中举送给你们!文人自闭,儒生狂怒!下 (第2/3页)
考了四十多年,终于在五十多岁的时候中了举人,可却疯了,无比的讽刺。 但紧接着,讽刺的更在后头。 后面的剧情,范进已然半疯半傻,还有半分清醒,精神状态十分不对。 他的老丈人依旧是一改常态,卑躬屈微,说着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话:“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人品相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的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 果然有许多人来奉承他:有送田产的;有人送店房的;还有那些破落户,两口子来投身为仆,图荫庇的。 过两三个月,范进家奴仆、丫鬟都有了。 钱、米自然是不用说了。 前后反差,天差地别。 很快,范进便当了官儿。 即便是人傻了,依旧能当官,不管他是真傻还是假疯,只要考中的是举人就够了! 讽刺至极! 没错,李逍之所以挑选这部范进中举电影,就因为他是华夏历史上讽刺文学的巅峰之作。 故事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展开,始终没有一句褒贬爱憎的话,它让讽刺对象的形象、行为、内心因范进中举而产生自我矛盾,丑态百出,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出种种丑恶现象和人们的病态心理。 采用了鲜明的对比,对人物以及科举制度都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讽刺。 通过前后对比,将他屠户丈人小人相被表现得惟妙惟肖,周围人的反差也是令人深思. 范进一旦中举,34年的折磨摧残,34年的忍辱偷生,34年的辛酸,都在“疯“中爆发出来,通过范进由屡试不第到一朝中举后的不同境况、际遇、表现,深刻地揭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同时生动地刻画世态炎凉。 “这这哪里是电影,分明就是事实!” “血淋淋的事实啊!” 一个落魄读书人沉默了。 他仿佛在电影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一生! 不,自己还不如范进! 因为自己却是到现在连举人都没考上 “世事起落如潮起浪涌,人情冷暖似刀剑冰霜.” 一个穿着洗的发白衣衫的读书人不由潸然落泪。 他想到了自身的际遇。 他的父亲考了一辈子,半生飘零,突然撒手人寰,留下他跟母亲相依为命。 母亲为了养活她,再次改嫁,入了一家老爷家为妾室,成为了第十二房妾室。 在深宅大院之中,母子两就好受了两年,随后就被大老爷嫌弃,被其他妾室排挤,住在拆房之中,不知遭受了多少白眼。 寒冬腊月,母亲为了两人不被冻死,偷偷的去府内林子砍柴,被人发现,打个半死,他永远都记得母亲那绝望的眼神。 直到二十二岁的时候,他考中了童生,地位才由此好转。 尝到了甜头,他想继续科举。 只要考上进士,就能改变自己痛苦的人生。 然而十年过去,母亲病死在床上也没有看到那一天。 跟他私定终身的姑娘,因为岳丈看不上他只是个童生的身份,棒打鸳鸯而拆散。 他跟姑娘说,让她等自己三年,他一定会明媒正娶。 三年过后,他依旧落榜。 心爱的姑娘早已嫁做人妇。 绝望,无比的绝望! 他也早已被扫地出门,三十多岁的年龄,无一所长,天下再无容他之所,他只好一边给人打零工,一边继续科举。 寒冷,孤独,饥饿,窘迫.一直陪伴着他。 可他能怎么办? 只能靠科举一途,继续翻身,别无他法。 而这次取消科举,让他无法接受,他带上剩下所有的盘缠,一路走到京城要讨个说法。 如果真的取消科举,他可能就会去跳河自尽了 当看到这部电影后,他对科举真是深痛恶绝。 可无奈,他能怎么办,若是早些取消,他一定双手赞成。 可现在,涉及到他自己他没有钱财,只有这一肚子的墨水儒学,八股文,是他最后的本事了. “短短的一个时辰,让我看透了世间百态,真是事实啊,没中举之前,无人问津,人人唾弃,可中举之后,便变了,人还是那个人,即便是疯了,那也被无数人羡慕,太讽刺了!” 又一个读书人喃喃自语的说道。 “难道,我辈读书人,不该是为国为民,然而事实却是忙忙碌碌一生,就为了一个功名?” “这电影太讽刺了,科举真的是这样啊,是我们鱼跃龙门的唯一出路,可有几条鱼能跳过这龙门呢,连普通人都不如!” “看了这电影之后,我突然觉得,取消科举是有道理的可若是取消了科举,我们这些人该何去何从,可若不消科举,我们又有几个人能考上功名” 许许多多的贫寒读书人变得愈加沉默。 他们低着头,心情压抑,头脑混乱,五味杂陈。 显然已经自闭了! 另外一批儒生却是站起来大骂道: “什么狗屁电影,放的根本不是事实,都是胡编乱造,狗屁不通的玩意儿!” “对啊,这分明是抹黑我们,秀才家里贫苦的,可以报当地官差免除粮役,不可能穷到这种地步!” “是啊只要考上秀才,明律规定可以免户内二丁差役,哪里至于落魄到这种地步,这电影分明就是胡编乱造。” 这帮儒生家世优越,祖上在元朝的时候就有举人,进士大官免税免役,田产众多,交往的也都是同阶层的人,没见识到民间的疾苦,自然是不信这种事情的。 “那范进是五十多岁才中的秀才,你没看清楚么,再说了,就算是秀才又如何,免除了劳役又如何,没有田地,赚钱的来路,读书又要花钱,吃饭也要花钱,落魄不是很正常?” 一个贫困的读书人反驳道。 “那是你废物,你没用,我若你是,就找块豆腐撞死算了。”儒生们趾高气扬的骂道。 那个读书人立马就怂了,坐了下去,不敢再言语。 也没有人为他说话,这些落魄的士子,口袋没钱,有时候甚至连老百姓都不如。 他们平日听多了冷言冷语,早就练就了逆来顺受的心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