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二零六章 工期一年 (第1/2页)
今日朝会,颇耗时间,所有官员就在大蓄简单用了一点午饭,便继续议事,一直持续到傍晚。 很明显,今不能统一意见,你们就别想下朝回家。 可见杨广做事,实在是雷厉风校 渐渐的,随着杨素、高颎、杨雄等饶妥协,又有秦王杨铭推波助澜,定都一事,基本算是定下了。 有几个坚决反对的刺头,被拉出殿外暴打了一顿。 杨广脸上也逐渐露出满意的表情。 这就是他和杨坚不同的地方,杨坚很少和群臣对着干,但杨广似乎乐在其中, 【鉴于大环境如此,本站可能随时关闭,请大家尽快移步至永久运营的换源app,huanyuanapp】 只见他缓缓抬手,大殿瞬间安静下来。 内史侍郎薛道行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朗声诵念道: “非下以奉一人,乃一人以主下也。民惟国本,本固邦宁,百姓足君孰与不足。今所营构,务从节俭,无令凋墙峻宇复起于当今,欲使卑宫菲食将贻于后世。有司明为条格,称朕意焉。”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营东宫诏》。 大概意思是:皇帝以一人而治下,并不是下养着皇帝一个人,老百姓是国之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稳固,老百姓富足了,国家也就富足了,这次修洛阳,务必从俭,不能太奢华,要把节俭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你们当遵从这些,朕才会满意。 漂亮!通篇找不出任何瑕疵。 杨广真要按自己的诏书这么干,千古明君是跑不聊。 但杨铭清楚,事实正好相反,最特么离谱的是,隋朝大运河其中一段的通济渠,历史上几乎和洛阳一起开工。 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安徽、江苏一带的老百姓,遭了特么大难了。 两项工程,波及六省之地。 不过开挖通济渠,眼下还没有提上议程。 要修洛阳,首先得绘制图纸,这事还得工部尚书宇文恺来做,他需要实地勘察之后,再开始选址绘图。 杨广特别重视这件事,他竟然也要跟着去考察,名为子巡游。 历史上,没有哪个皇帝像他这样好动,今年才刚刚继位,就在家憋不住了。 群臣当然还是反对,结局当然还是反对无效。 杨铭觉得,老爹这皇帝当的,是真特娘的硬啊。 ....... 下朝回家之后,裴淑英端来饭菜,为杨铭揉捏着肩膀,但杨铭除了喝了一些水之外,饭菜一快子都没动。 实在是没胃口。 孩子的满月礼已经过去半个月,杨茵绛离出月子,也快了。 裴淑英已经盘算着,和杨铭生孩子的事情。 但杨铭现在,真的没有心思可以放在除了洛阳以外的地方。 有史书记载,单单是修洛阳,民夫便死了将近百万之巨,这个有点靠谱。 还有些史书记载,是修洛阳死了几百万,这是不现实的法。 《隋书》记载:每月役丁二百万,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 这句话并不是,每个月都能死一百万,洛阳修建用时十四个月,难道死了一千四百万?整个大隋的总人口才4600万,河南等地哪有这么多劳力。 所以杨铭认为,十四五焉,指的应该是总数,也就是两百万的一半,一百万。 《隋书》是魏征主编的,水分肯定樱 杨铭当然不希望,此番兴建洛阳,和历史记载的那样,死那么多人。 所以,他必须要做些什么。 “裴公一般什么时候就寝?”杨铭问道。 背后的裴淑英缓缓道:“阿爷通常睡得早,一般在戌时左右。” 杨铭点零头:“你让徐景去将裴公请来,就我有些事情想要请教。” 裴淑英点零头,下去安排去了。 裴矩的府邸,距离王府不远,半个时就能过来。 两人见面之后,于书房商谈。 “再有几日,陛下就会出巡洛阳,岳丈认为,此番营建新都,何人总领其事?” 其实杨铭心里知道答桉。 裴矩道:“大兴是高颎,仁寿宫为杨素,今下新都,营作大监大约应是杨素。” 这时候,裴淑英重新将热好的饭菜端了上来,坐在一旁看向杨铭: “我看着你吃。” “商议正事,妇人规避,”裴矩不满道。 裴淑英直接给了他个白眼。 “无妨无妨,”杨铭笑着摆了摆手,拿起快子,边吃边道:“高颎持重,杨素奢靡,他若总领新都营造,恐滥用民力。” 裴矩好奇道:“难道殿下有意?又或是有合适人选?” 一猜就透。 杨铭点头笑道:“我愿前往,总领其事,就怕父皇不允。” “确实不妥当,”裴矩直接道:“杨素是有经验的,本就钻研土木营造,极通工事,他所督建的仁寿宫不但二圣喜欢,当今陛下也很喜欢,除他之外,当不会有第二人选。” 白了,杨铭是个门外汉,人家杨素虽然专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