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讲聊斋,我吓死全网粉丝_第206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求订阅。)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06章: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求订阅。) (第2/3页)

br>
    对于苏轼这一篇《赤壁赋》来说,众人却是认为,这越长越好。

    因为越长,读起来越为的过瘾。

    正如第一段。

    这仅仅只是描写景物,但却写得如诗一样那么的美妙,让人心旷神怡。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里的唱歌,其实也不是普通的唱歌。

    这里的歌声,其实传递的是苏轼内心的心声。

    比如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里的美人,不是现实当中那些美丽的女子。

    这里的美人,指的是君王。

    事实上。

    苏轼其实内心一直是想报效国家,报效朝廷的。

    “于是两人在唱歌之后,又开始聊起了诗,说起了三国时一众枭雄。而三国里面,最为让人津津乐道的,无疑是曹孟德。对于曹孟德,苏轼与友人也开始讨论了起来。”

    “友人说,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东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当初他攻陷荆州,夺得江陵,沿长江顺流东下,麾下的战船首尾相连延绵千里,旗子将天空全都蔽住,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现在又在哪里呢?何况我与在江中的小洲打渔砍柴,以鱼虾为侣,以麋鹿为友,在江上驾着这一叶小舟,举起杯盏相互敬酒。”

    “随后友人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我们像什么呢,如同蜉蝣置身于广阔的天地中,像沧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样渺小。唉,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不由羡慕长江的没有穷尽。想要携同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知道这些终究不能实现,只得将憾恨化为箫音,托寄在悲凉的秋风中罢了。

    其实不需要解释。

    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整个直播间,却是彻底轰动了出来。

    “这是什么样的至理名言?”

    “不只是至理名言,而且是千古绝句。”

    “太有意义了,太有意义了,我一定要将这一段给背下来。”

    这一段,不管是前世,还是后世。

    只要是有人读到这一段,无不是全身上下都是为之颤抖。

    这已经不只是诗句,或者是名句这么简单了。

    这已经上升到哲学的高度。

    甚至这个高度无比之高。

    高到你没办法反驳。

    正如这里面所说的一样。

    相比之天地无穷无尽的生命,我们的一生实在是太短暂了。

    哪怕是像曹孟德这样的千古枭雄,百年一过,他也变成了尘土。

    可是日月天地仍在这里。

    千年之前在这里。

    千年之后,也还在这里。

    “各位,你们猜苏轼是怎么回答友人的感叹?”

    江宁没有继续念下去,而是与众人来了一个互动。

    “我觉得苏轼应该很赞同友人的感叹。”

    “是啊,人类百年对于天地来说,实在是太渺小了。”

    “别说是普通人,哪怕就是千古枭雄,不也是这样吗?”

    只是对于众人的回答,江宁却是摇了摇头:“苏轼可不是这样回答。”

    “虽然友人说得很有道理,但苏轼却说。你看这江边流水,千古至今一直在流,他就像时间一样,一直在流去。而月,一直也都是圆缺不定,不断的变化。从变化的角度来看,他们一直都是在变化的。可是,如果从不变的脚度来看,这流水一直还在流,这明月还是明月,他们也是不变的。

    正如我们,我们现在看天上的明月,我们与明月都没有变化,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与天地都是永恒的。正如,我们现在可以欣赏到明月,可以感受到江边的微风,可以看江水在流逝,我们不就是永恒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这又有什么可以羡慕的呢?”

    “如果大家觉得这有一些绕,那我们再说简单一些。正如1000多年前的苏轼,如果按友人的说法,苏轼哪怕再有才,也如曹孟德一样,早已化为了尘土。可是,明月,长江,流水还在,我们会觉得自己渺小。可是,如今我们再看当时的苏轼。我们是否会觉得,当时的明月与苏轼其实就定格在那里。哪怕就是再过了千年,明月还是那个明月,苏轼还是那个苏轼,他们都保持了一个永恒。甚至,因为有了苏轼,那时的明月反而更为的明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