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八十六章 印刷厂,越南佬,义气 (第1/3页)
第186章印刷厂,越南佬,义气 一顿茶喝得甚是和谐。 相谈甚欢…… 孙立文心里的顾虑也全部放了下来,对于眼前年轻人再没有了一点轻视的想法。 对方谈吐稳重,对于自己的介绍也是认真倾听,没有一丁点焦躁,偶尔提出的建议更是让他眼前一亮。 特别是对方对排版的提议,更是让他深表认同。 版面一张脸,标题一双眼。 这句话完美诠释了报纸的排版。 报纸销量怎么样?怎么提升市民的阅读兴趣?怎么样让报纸看起来一目了然? 排版都是重中之重。 孙立文抬眼看着李安,语气诚恳: “李先生,今天和你聊天倒是让我受益颇多,完全不像你嘴里说的那样,对报纸了解甚少。” 李安的回答依旧慢条斯理:“没有,孙主编过誉了。我是开报纸档的,关注点是摊位上各大报纸的销量。通过各大报纸的销量对比,偶有心得,对报业确实算得上门外汉。” 孙立文脸上露出一副不置可否的样子。 他笑着道:“李先生,报社相关的情况该介绍的我已经介绍了,我带你去看一下印刷厂和报社。” “好啊。” 李安欣然点头。 “那就走吧。” “嗯。” 李安将杯中的茶水一饮而尽,站了起来。 出了茶楼,两人坐着黄包车一直来到了油麻地的洗衣街。 “远方日报是五一年创刊,当时没有自己的印刷厂,是由商报印刷厂代印。让人代印,每次只能等商报印好,才会帮我们印刷,经常要等到凌晨两三点。所以到五六年的时候,我就把报社赚的钱投资了厂房。” 孙立文带着李安穿过一条小巷,他指着眼前并排的平房。 “这里房价便宜,我买了四间,一间作为报社的办公地点,三间翻新改造成排字车间,摆上铸字机和压板机。” 孙立文边介绍,边领着李安走进挂着‘远方日报’牌匾的厂房。 厂房堪称简陋,三间平房打通,大概三四百平的空间,看上去着实有些窘迫。 里面机器轰鸣! 刚一进去,浓烈刺鼻的油渣味道扑面而来。 几台老式风扇转动,大开的窗户保持着通风换气。 进门处摆着两张cao作台,三四名识字的女工按照文章将铅字排版。 “孙主编。” 不时有工人喊道。孙立文则是点头致意。 “我带去看看印刷车间。” 说完,孙立文态度殷勤的领着李安往里面的印刷车间走去。 这个时期,印刷厂用的是活字印刷。 铸字机铸出铅字,由手巧的排字工人按事前撰写的新闻稿将铅字排版,然后印刷压板。 “由于资金问题,之前的印刷器械都是买的别人印刷厂淘汰的二手机器。随着报纸销量提升,铸字机可以将就,但老式印刷机的产量已经逐渐跟不上了。这是上个月新买的印刷机,每小时可以印二千份报纸,完全能满足报纸的发行。” 孙立文介绍道, 机器轰鸣,一份份报纸被整齐的印刷出来。 李安手上拿着一份油墨未干的报纸。 “孙主编,现在远方日报的销量怎么样?” 孙立文红光满面:“平均每天能有三万份报纸。” “还不错。” 李安点了点头。 六零年代时,本港人口三百万左右,因受上一世代婴儿潮的影响,一半人口低于二十五岁。 刨除受众人群,看报的人群大概有四五十万人。 六零年,全港报纸,共有近五十家,销量方面,全港每天报纸有五十万份左右。 之后逐年增加,到八零年的时候,已经飞升到一百八十万份,以当时全港人数计算,平均每三人拥有一份报纸,足以见报纸对社会影响力之巨大。 现如今每天三万份的销量,确实还可以。 其实李安并不指望,靠报纸来发家致富,他看中的是报纸对社会的影响力。 掌控一份喉舌,从而能引导舆论。 “我出钱出力,以后报社的发展就靠孙主编了,我相信远方日报未来的销量一定会持续攀升。” “那是当然。” 孙立文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 “李先生,我带你去报社办公的地方去看看,给你介绍一下报社的员工。” …… …… 另一边,马少霖两兄弟来到城寨也没有闲着。 龙成虎一离开,两人就来到了新街。 鼎爷会馆。 “鼎爷。” “鼎爷。” “坐。” 骆驼鼎伸手示意,坐在椅子上,语气平淡: “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