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宫闱寒意 (第2/2页)
僧人,道士,读书人,名医……,谁也不知道他们在奔波什么,又为了谁在奔波。 不光皇帝设立锦衣卫,想要了解整个大明方方面面的情报,下面的藩王宗室勋贵、边疆大将封疆大臣,谁又不是如此呢。 京城的门下走狗多如牛毛,串通一气,阴谋诡计,散布谣言,攀附各家。 夜深人静。 皇城中交击二鼓。 皇帝每日复一日,多大的事情,也不能打断皇帝处理奏疏的规矩,哪怕太子病的人事不省。 在这位贫民出身的皇帝心中,天下间没有人值得信任,而最不值得信任的非官员莫属。 但是国家离不开百姓,同样也离不开官员。 朱元璋揉了揉眼角,他的视力越来越不好,烛光虽然明亮,但看奏疏也越来越费力。 心中忧叹一声,起身离开桌案,活动了下身体,看到了窗外东边传出来的光亮。 “那里在干什么?” “回禀圣人,是东宫请的和尚正在驱邪。”太监紧紧的低着头。 听到太监的回复,朱元璋喃喃道。“药石无用,已然到了此步么。” 自己虽然常去看太子,但哪里能寸步不离呢,国事不敢耽误,只能命人精心照看。
太子有他的太子妃和儿子们照顾,比起自己要更为上心。 心里一沉,朱元璋不再抱有奢望。 也不再继续活动,又转身回去案台,不过这回他伸手到特意留到角落的一叠奏疏。 里面有弹劾藩王的,有弹劾大将军的。 “让蒋献来。” 已然这么晚,太监们却习以为常,皇上处理奏疏的时候,遇到问题经常会召官员来询问,是不看时间的。 皇帝都未歇息,找官员们来询问国事,官员们如何敢怠慢呢。 一段时日未得召见的蒋献,锦衣卫不少大珰猜忌他哪里得罪了皇帝,因此而议论纷纷。 蒋献宠辱不惊,和往常一样恭敬的走进皇宫。 “你说说吧。” 朱元璋丢给蒋献一封奏疏,没有多余的解释,眼前的此人用的太顺手,他最近用了几個人都不如蒋献。 蒋献默默的捡起奏疏,打开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份督察院的奏疏,是弹劾凉国公的。 “蓄庄奴数千人,横行乡里,占东昌民田,为真。” “藏匿战利品,为真。” “纵兵毁关喜峰口,为真。” “任意提拔亲信,为真。” …… 朱元璋脸色终于变了。 他知道其中不少事肯定不是空xue来风,但没想到竟然没有一件事是污蔑蓝玉。 “全部属实?”朱元璋想要确认。 “全部属实。” 蒋献没有因为皇上再一次的召见,就和常人一样,觉得自己恢复了圣眷般高兴。 他是蒋献。 锦衣卫指挥使,天子鹰犬。 他的眼里只有一个人,那就是眼前的皇上。 正是他的这份认知,让他成为了朱元璋丢不开的人,一个怀疑后不但没有遭到遗弃,反而重新使用起来的锦衣卫。 “有哪些是他提拔起来的人。”朱元璋恢复了平静,但是语气格外的严寒。 蒋献低下头。 但也只是犹豫了一刹那,然后报出了一长串的名字。 “怀远侯,世袭指挥使,现理山西军务。” ……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