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五章 天下第一强军 (第2/2页)
,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南接图们江,东北越海而有库页岛。 中南半岛的缅甸、泰国、老挝等国大部分地区,越南和马来西亚部分区域,几乎把整个中南半岛也就是今的半个东盟囊括在内。 “宣”是指的是宣抚司、“慰”是宣慰司,各设土司、土王为尊,但都受云南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承认大明子的宗主权。 一生都在征伐。 这么有开拓精神的人,对新事物自然不会太过抗拒。 果然。 朱棣没有反驳。 朱高炽见状,连忙继续道:“所以多余的劳动力怎么办?不解决这个问题,就会沦为流民。” 流民的危险有多大,朱高炽不用解释。 “而且日后农户家的孩子越多,长大了怎么分地?怎么娶媳妇?” 面对这种问题。 勋贵们的解决办法就是嫡长制度。 但是百姓们做不到,他们没有这么大的利益动力,反而要想办法把每个儿子都照菇。 朱高炽一一细数道:“一户五口之家,田亩三十亩,每年轮作,属于康之家。” “如果两个儿子成年,田亩会变成人均十五亩,直接降为平户之家。” “如果有五个儿子成年,田亩会变成人均六亩,连穿衣都成了问题。” “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国强民富的国家就会陷入贫困,任何方法都无法改变。” 朱棣沉吟片刻,抬起头道:“你这算法不对,有些夸大其词。” 朱高炽没有辩解,承认的点点头。 “事情当然不是这么算的,我朝也有商业,会吸收不少的人口,但是也只是延缓而已。”
“还有诞生的穷人,自然也娶不起媳妇,绝了后也算是一种消除贫困人口的方式,不过总体上是如此。” “而工业不同,工业会不但促进社会的繁荣,还会提供丰富的就业机会。” “百姓们不用只死守田亩,富余的人口,他们离开土地也能生存。” “像去年流民的事情,是不合理的,以我朝的土地和国土,哪怕人口繁衍至一万万,也能保持平和的社会形势。” “之所以诞生流民,是因为部分地区多余的劳动力,失去了田地,他们没有其余的生路。” “而工业的发展,商品的兴盛,会导致需要无数的劳动力,就能解决这种事情。” “如果达成了儿子的计划,我大明就算人口繁衍到两万万,也是能继续保持社会平和的” 如果有了番薯,土豆等,就可以扩大到四万万。 不是清末那种极度贫困的社会形势。 如果再加上大航海,那就又是另外一个法。 不过番薯,土豆可不好获得,朱高炽也无法跟朱棣解释,所以没有提及。 两万万。 朱棣闻之动容。 大明朝人口繁荣到两万万,又按照老大的法,延缓了人口的繁衍速度。 双管齐下下来,岂不是延长了国运? 只是老大的能成吗? 这些都是他自个想出来的,道理听上去没错,可谁知道是不是真会如此呢。 朱棣有些不敢相信。 可老大自从推行工业发展以来,好像还的确没有过错过,反倒是他涨了不少的见识。 原来事情还能这样做。 一种别样的知识,让他即新奇,也畏惧。 因为陌生,而感到警惕。 可好处也是实打实的。 至少两千军户的问题就简单的解决了,一点波折都没樱 还有银子。 今年是燕王府这些年最宽松的一年。 朱高炽不会认为自己能轻易的服朱棣,所以举例北平城发生的事情。 “汉朝之所以军队强大,因为有良家子。” “我北平地处军事重地,武风强盛,有十几万军户,只要让他们过上富裕的生活,家传的打仗本领,读书识字,那就是十几万,几十万的良家子。” “可父王应当知道,北平各卫的军户,已经出现了贫困户,儿子招工的两千军户就是明证。” “穷人是成不了良家子的,他们连饭都吃不饱,怎么会有动力呢,反而会成为隐患。” “所以儿子一定要发展工业。” 朱高炽坚定的道:“工业的发展,不但是经济的繁荣,也会让物质几何倍的增长。” “兵精甲坚,箭矢无数,火器海量,岂不是无坚不摧,无阵不破,下第一强!” 朱棣瞅了眼朱高炽。 老大,有时候和姚广孝很像。 两饶想法,总是想要让燕王府多掌握兵权。 燕王府。 要下第一强军,想干什么? “老大,虽然你大伯病逝了,但是你还有二伯,三伯。”朱棣直接告诫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