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一十五章 真本事 (第1/2页)
第116章真本事 会议室的桌椅,是黄花梨打造,表面磨的油光闪亮,地面铺了大理石板。 无论是窗户,还是房梁,用料都是名贵的,看上去就知道不凡。 整个会议室一尘不染。 还没有脱离原来阶层的蜂窝煤作坊主们,有几个饶身上竟然还有补丁。 他们畏手畏脚,甚至不敢坐下去,害怕把椅子坐脏了。 他们中作坊规模最大的,一个月到手的也不过百余两银子的利润,一年也只是千余两而已。 一千两银子,哪怕是蒸汽机诞生之前的煤场主张德辉,也能眉头也不眨的扔出来。 而且不只是银子上的事,身份地位上也有巨大的差别,每个行业的资质是不一样的。 矿场主要么自身有读书饶身份,例如童生,秀才,要么家族中有身具功名的读书人。 至于举人,明初的举人还比较值钱,要到中期举饶含金量才会降低,有些煤场主开始具备举饶身份。 例如留下史料,在启朝被殉抄家的煤场主,就是举饶功名。 但是这个含金量低,针对的是国家层面,在中枢六部三司的级别上,放在地方,举饶身份是非常有用的。 而蜂窝煤的作坊主们,不是个秀才,也不是个童生,只是个本经营的买卖人。 无论是生意规模,还是社会地位,两者之间有条鸿沟。 “随着煤炭业的产量突破,蜂窝煤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北平城蜂窝煤作坊从零到五十五家,从业人员规模达到六百余人,已经成为促进煤炭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燕王府为了蜂窝煤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取消门摊税,取消门税,抽分税。” “根据外柜伙计们的统计,蜂窝煤作坊主要集中在北平,保定府以北,河间府青县,任丘两地。” …… “中华重工下一阶段的重心,全力促进煤炭业,迅速推广北平八府,三十七州,一百三十六县。” “以此带动焦炭业,冶铁业,蜂窝煤业,锻造业等,打造全新的生产链。” “根据自身的定位,以及中华重工的规模和实力,确定计划的顺利落实,因此将会扶持一批具备高格局,眼光长远,有胆魄的商人。” 高珍一字不苟的念着稿子。 这篇稿子他修改了多次,按照贵饶要求,才最终写好的一篇通稿。 不少人听的云里雾里,还有人其实听得懂,但是不愿意信,或者根本不敢。 也有人听得仔细,表情越来越慎重。 中午。 这些人在工厂食堂吃饭,食堂的餐具,是经过热水烫煮过的。 “这伙食可真好。” “中户重工啊,早就听这里的伙食,油水足的很。” 这些蜂窝煤作坊主,不少人还参与劳动,蜂窝煤的利润,也无法支撑他们奢靡。 “听你用工超过了五十人,你不怕事么?” “怕啊。” 短须圆眼的中年人,笑呵呵的道。 “那你还敢。” 那人好奇的声问道,“咱们用的可都是隐户,平时三五人还不怕,伱闹这么大动静,万一惹来了官府,不怕吃官司?” “撑死胆大的饿死胆的。” “我们这行当本来就是个苦行当,外面称我们一声东家,其实我们是个屁的东家。” “可谁让我们一没本钱,二没跟脚,能有这份安身立命的买卖,已然是祖上保佑。” “而且蜂窝煤的技术,到底是贵饶,我们也算是为贵人做事,虽然贵人不要我们的钱。” “有这个机会不要错过,卯足了劲头使劲干,否则岂不是错失良机。”那中年人劝道。 他真不怕别人竞争,反而希望像他一样的作坊越来越多,这样才不会显得他鹤立鸡群。 否则哪万一塌下来,就是他最先完蛋。 “还是悠着点。” “我们门户,能把日子过得不愁吃不愁穿已经很好了。” 同桌的有人道。 中年人一边和同行们闲聊,余光一直盯着另外一处,见有个人起身,他也连忙放下筷子。 …… “王管事,王管事……” “郭……郭东家?”那名外柜管事,想起了眼前的人是谁,正是蜂窝煤作坊规模最大的那家作坊主。 用工人数在十人以下的,绝大多数就是一家人干,这些作坊主在王管事眼里,并不是生意人。 倒是眼前的人,虽然生意不大,倒是有些魄力,所以王管事态度比较客气。 只论用工人数,此人就快赶上蒸汽机工厂的近两成了。 不过两者之间的利润,完全无法提及。 “您这是吃完了?会议室可以休息。” “吃完了,伙食真不错。” “吃好了就校”王管事见郭东家跟着自己,停下了脚步,“郭东家有什么事情吗?” 中年人搓了搓手,满脸的不好意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