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八章 深耕细作 (第2/2页)
匠要放开思想,大胆尝试,不要畏惧失败,研发司也要下调审核力度。” “今年的研发司,要达成百项通过批耗研发申请。” “研发司的工作,各厂各车间都必须配合,不得推诿,谁不配合研发司,谁就会被追责。” “每项研发成功的项目,工厂根据市场前景,以钱银买断的方式,而且会提升工匠的等级。” 万三,九,王本,李二四人脸上充满了忧虑。 万三已经打定主意,回头要辞去研发司的职务,不再负责研发司。 王本则顾虑成本问题。 虽然王爷要支持研发司,可他作为焦炭炼制厂的大匠头,已经不再是纯粹的技术人员。 眼光更高,对利弊也有清楚的认知。 真正的要求,是既要出成果,又要保证利润,真的不顾市场,不顾利润,导致研发司负债累累,那也是不行的。 工厂的运作,本身就离不开利润。 九想着最近收到的申请,有哪些是比较靠谱的,李二想到的是自己的一些技术思路。 “咚咚咚。” 会场外,钟声响起,每半个时辰会敲响一次。 “休会一刻钟。” 朱高炽没有耽误,直接宣布休会。 在工厂的中央,修建了钟楼,敲响的声音,能传遍整个工厂,计时器则采用的宋朝水运仪象台。 着名科技史专家英国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了欧洲钟表与中国宋代水运仪象台后。 曾在他的《中国文钟》一文中断言。
“中国文钟是欧洲中世纪文钟的直接祖先”。欧洲最早出现机械钟是十四世。 水运仪象台以漏刻水力驱动的,集文观测、文演示和报时系统为一体的大型自动化文仪器。 整座仪器高约十二米,宽约七米,是一座上狭下广、呈正方台形的木结构建筑。 其中浑仪等为铜制。 全台共分三隔。 上层是一个露的平台,设有浑仪一座,用龙柱支持,下面有水槽以定水平。 浑仪上面覆盖有遮蔽日晒雨淋的木板屋顶,为了便于观测,屋顶可以随意开闭,构思比较巧妙。 露台到仪象台的台基有七米多高。 中层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密室”,里面放置浑象。 球的一半隐没在“地平”之下,另一半露在“地平”的上面,靠机轮带动齿轮旋转,一昼夜转动一圈。 下层包括报时装置和全台的动力机构等。 设有向南打开的大门,门里装置有五层木阁,木阁后面是机械传动系统。 指针每到一刻,它们都有跳跃的动作,内部并有击铙的响声。 指针在下层是圆环状的分划为一百等分,每等分就是古时的一刻钟。 水运仪象台是十一世纪末我国杰出的文仪器,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钟。 不只是国内,国际上也对水运仪象台的设计,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认可。 其中蕴含了大量的机械原理,齿轮传动原理,杠杆原理等等,是机械的集大成者。 朱高炽去排了下水,九早就等着他,拿着本子问着他还没搞明白的问题。 也就只有九能这样了。 以前还有他的师傅打骂教导,逼得他懂得些人情世故,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等到了中华重工,在朱高炽的放纵下。 人情世故,那是什么东西? 九丢之脑后,满脑子只有技术,乐在其郑 对这种人,朱高炽只能退步。 古代没有轻视工匠,百姓称呼为大师傅,能力卓越的工匠,哪怕是贵人也会当做宝贝。 各种技术的进步,都是工匠发明出来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是不可能有丰富的发明的。 “那个钟楼要改进下,以前靠人工抬水,效率低下不方便,如今有了蒸汽机当做动力,可以用更的齿轮。” 朱高炽指了指高大的钟楼。 “把刻子用可以转动的铁针代替,悬挂在四面,谁都可以清楚的看到时间。” 九点点头。 这个技术没什么难题,贵人又需要,工匠自然会去研究,不过是稍微改动下。 不过要改成手表,那就是质的变化了。 座钟都不是难题。 大明有一人高,利用滴水原理自作的自鸣钟。 不久。 会议重新开始。 朱高炽拿起稿子,微微咳嗽两声。 文书房已经提前续了茶水,现场的人们纷纷安静下来,谁也没有在继续交谈,眼睛都看向台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