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神奇的模式 (第2/2页)
r> 这个变化,被世界称为中国模式。 让一个农业国,外部虎视眈眈的环境下,通过一代饶努力,直接进化为工业国,令人们不可思议。 听完长子的话,朱棣仍然无法想象。 他和百姓们一样,心里认定了粮食才是最紧要的,这个想法并没有错误。 可他是藩王,又是鼎鼎大名的君主,无论是视野还是眼界都非常人。 朱高炽的话的明明白白,他的确找不出漏洞。 一户百姓就算存粮,顶多也就存两年的粮食,十两银子顶了,而且也没人这么做。 又不是兵荒马乱,道不好的年景。 “如何从老百姓手中,把他们眼光从粮食转移到商品上,市面上的工业商品越多,老百姓就会必须买。” 朱高炽非常肯定。 人是社会动物,当满足了肚子,会产生其余的需求,这股需求,让老百姓会主动掏腰包。 三大件要买吧。 邻居家有的,自家也要樱 后世再躺平的人,也没见把钱存起来,什么都不消费,买买买是常态。 平安的世界一书中,贫民孙少安一家,也想着法子要买到心仪的商品。 哪怕是旧时代的佃户杨白劳,也咬着牙跟自家的闺女买一根红头绳。 朱棣消化了一番,有些明白了老大的想法,并认真提出了看到的问题。 “老百姓习惯节省,恐怕不会如你所愿,把多余的收入用来消费,大概如你所言,和土财主一样存到地下。”
听到朱棣的问题,朱高炽没有被难住。 “粮食是必须品,但也是弹性很低的商品,我们每必须进食,但是肚量有限。” “其余的工业品,就是弹性很大的商品,人们对这些商品的需求,可能不需要,也可能多多益善。” “如果老百姓觉得不需要,就是失败的商品,刺激不了老百姓消费。” “那么如何让百姓对这些工业商品多多益善,就需要创造出百姓们需要的商品。” “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煤就是百姓们需要的,而且离不开的。” 没有进入油气时代的时候,在煤炭时代,煤就是百姓们生活中的必需品。 “用了蜂窝煤,就需要煤炉,而为了不让浪费多余的火力,百姓会习惯烧热水,那么就会买烧水壶。” “有了烧水壶,需要装水的水壶,有了源源不断的热水,人们会勤快洗漱,对毛巾有了需求,也会开始喝茶。” “是不是凭空就诞生了这许多的需求。” “当这些东西普及起来,谁家都要买,不买的百姓明家里条件不好,条件不好就不好讨婆娘。” “为了讨婆娘,百姓们咬着牙也要买。” “当这些商品普及后,那么再推出更好的商品,逼迫百姓们继续买,谁要是不买,岂不是不如人家,不如人家,又不容易讨婆娘。” 朱棣无言。 每次和老大谈这些事,话题总离不开婆娘。 朱高炽发现了朱棣的脸色,自己也没办法,讨婆娘本身就是人们满足肚子后,诞生的需求。 婆娘为了嫁给更好的汉子,会打扮自己更美,又诞生了对商品的需求。 百姓们总是要比的,比谁家的日子好。 比来比去也是为了传宗接代。 “所以只要工业发展起来,让老百姓们增加了收入,就会创造市场。” “但是父王担心中华重工的体量,这也是对的,因此需要建立一个支撑规模化生产的方式,也就是创造市场。” “工人越集中,产能规模越大,技术越先进的工厂,则需要更庞大的市场。” 中国模式为何震惊世界,因为支撑规模化生产方式的增长速度,令人们不可思议。 简而言之。 市场的增幅违背了工业自然发展道理,用一代人创造了西方几百年达到的市场需求体量,满足了工厂生产产量几何倍增幅的销路。 别的国家也在发展,可发展速度远不及中国,因为他们的市场,支撑不起中国速度。 这就是朱高炽的大杀器。 分配市场。 而这种胜利,并不是凭空诞生的,国家也经历了失败,在失败的经验上,摸着石头过河重新分配,从而得到了胜利。 中华重工的速度很惊人,会不会如外界猜测,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销路,对此朱高炽并没有忧虑。 如果按照英国的工业革命理论,的确满足不了他的要求,但中国模式,才能让大明几十年内完成初步工业化,也能解决这个问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