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_第二百零四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零四章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第2/2页)

   朱元璋下的旨意,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

    在北方,一户十五亩,是多数的情况,处于温饱线上,康水平以下。

    十五亩的劳作力度,加上耕牛,只需要一对夫妻就能合作完成,可以进入康水平。

    如果是两兄弟,各自成家,加上老人,一户三家人,则维持在温饱线上。

    所以朱高炽要做的是,抽出其中的一户人家,投入到工业之中,用工业品来换粮食。

    提升了经济水平,让一户三家人,同时进入康水平。

    但是传统农业面朝黄土地朝,哪怕是同样的所得,工人也是令农民羡慕的。

    而且工饶收入,本就远高于农户,可以换到更多的工业商品,从而拉开了距离。

    这其中需要培育市场。

    只发展生产力,需要百年的时间来完成市场,但是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学习后世分配社会分工,优化生产关系,则只需要一代人。

    朱高炽得出了结论,向周世丰强调道:“北平有十三万军户,可以提供十三万工人,中华重工的目标就是这十三万人。”

    “至于民户,则由补充经济组织,例如煤矿区,蜂窝煤作坊,成衣作坊等来吸收。”

    如此分配生产关系,不是朱高炽不在乎百姓,也不完全是靖难之役的原因。

    军户苦啊。

    又要重地还要打仗,连老百姓都鄙视军户的环境,不愿意把自己的闺女嫁给军户,生怕自家被牵连转为军籍。

    所以目前的分配,朱高炽必须要优先军户。

    “前面所言组织构架的三级关系,对于用工问题,中华重工同样要采取三级模式。”

    “中华重工从军户招工,提高军户军户的财富,吸引民户加入军户,从而提高军户的社会地位,高于平均线。”

    闻言,周世丰明白了朱高炽的意思,不再提出疑问。

    朱高炽后面的话没有。

    当中华重工吸纳了十三万工人,那明北平的工业模式已经完成,接下来不过是技术的递进,以及向外的辐射。

    当周世丰离开了办公室,文书房的文书,去等待室叫张辅和马林,两人跟着文书,进入办公室。

    在他们等待的功夫,又有几个人进去等待室。

    朱高炽听完文书的话,放弃了下午返回世子府的打算,中华重工的事务,不是轻易可以解决完的。

    耐着性子,听完两人在大宁的事宜,其中有个关键人物。

    “刘真。”

    朱高炽喃喃道。

    这个人名有些熟悉,但一下子想不起来。

    因为坐久了,感觉有些麻木,朱高炽站起身挥动了下胳膊,活跃了下血管。

    张辅和马林见状,连忙跟着站了起来。

    “你们坐下,这是咱的习惯,与伱们不相干。”朱高炽摆了摆手。

    两人犹豫了下,重新坐了回去,身体拘谨,面色有些紧张和严肃,仿佛面对什么大事一样。

    朱高炽走了两圈,想起了刘真是谁。

    此人态度倾向朝廷,但也不敢直面朱棣,不是此人不能打仗,但是政治态度不坚定,所以给了朱棣打败他的机会。

    想起了刘真,朱高炽又想到了一事。

    “大宁都指挥佥事卜万你们见过没有?”朱高炽返回自己的位置坐下,问到办公桌对面的两人。

    张辅摇了摇头,道:“没有见到,但是听葛长史,他在大宁时,见过一回,没有拒绝合作的事情。”

    “有些奇怪啊。”朱高炽纳闷了。

    根据历史表现,此人才是最坚定的朝廷忠义之士,陈亨后来都受制于人。

    后来是朱棣用计策,哄骗了人们,以为卜万是他的人,被大宁官员把此人下狱,才让陈亨顺利掌控了诸卫,最后配合朱棣掌握了大宁。

    想不通,朱高炽先按下此事,问道:“你们觉得该怎么办?”

    张辅早就想过应对方法,建议的:“可以先从其他的卫所入手,暂时略过刘真。”

    “军户经济合作社对卫所有利,提升军户们的收入,到了收获的时候,该着急的就是刘真。”

    “别的卫所都获得了好处,只有他那里保持现状,卫所下面的人,就会对他不满。”

    “面对这种压力,由不得他不低头。”

    下面的人都不服气了,权利就会被架空,有时候下面的压力,比上面的压力更能发挥作用。

    “可以,就按照你的办。”朱高炽同意,“马林的长处不在这方面,与卫所的交道,你全权负责,马林仍然负责军户经济合作社的日常事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