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章 撕开海禁的一道口子 (第2/2页)
子,虽然只是理论上的法,可朱高炽有信心促成。 朝鲜的百姓穷,可那只是百姓,庞大的两班阶级,同样是世袭制,富得流油。 李氏朝鲜人口如今在数百万上下,可根据后世学者的研究,李氏朝鲜的隐户,一般是在籍人口的两倍有余。 大明其实也是如此。 根据中外学者的研究,大明人口巅峰在万历末期,结合众多法,上下限在一点二五亿到两亿之间。 而万历朝,统计的大明在籍人口为六千万,竟然与洪武朝的数字一样。 后世学者的发现,在黄册人口中,发现了个人,竟然活了几百岁,可谓是神仙了。 其余不论,朝鲜如此巨量的隐户,全部控制在两班阶级手中,只论两班阶级的消费力,朝鲜的市场也是块rou。 等朝鲜使团走后,朱高炽才来到北平贸易中心,避免被官员抓住把柄。 得到了朝鲜使团购买的统计,朱高炽指点道:“人家运输辛苦的很,你们应该帮别人解决麻烦。” 北平贸易中心的管事,没听懂朱高炽的意思,露出茫然的眼神。 朱高炽笑道:“海运比陆运省便,你们统计下朝鲜购买的货物,哪些是畅销品,直接运去朝鲜,岂不是两便。” “可朝廷的海禁在,如何敢愉悦呢。” “那就悄悄的嘛,你不我不,大家都不,岂不是就不存在了。”朱高炽眨了眨眼。 什么时候商人们这么保守了,官员这么勤快了? 统计个人口都显麻烦,直接把以前的抄一遍,名字都不改,甚至抄都有抄错的。
明朝的海禁,一直是个笑话,起来是祖制,什么时候又严格执行了。 嘴上喊着不要,走私的背后就是地方官员们的支持。 一直到明末郑芝龙崛起,才打败了官员们推出来的白手套,终结了他们的那套百年模式。 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了妥协,取而代之的是诏安,开始了新的大海模式。 不然没有内地的生产链供应,哪里来的海量商品去进行贸易,大海可不产商品和船只。 “离开了这个门,咱刚才的话咱可就忘记了,别是咱的,也别拿咱来当挡箭牌。” 朱高炽交代了一句,然后离开了北平贸易中心。 他只是表明态度。 从北平购买商品拿去走私他不管。 毕竟中华重工就是最大的工厂,走私的商品,至少一半还是来自中华重工。 至于商人们通过大海走私违背海禁之策,只要王府不深抓,商人们还怕个什么。 蒸汽机没有商人敢仿制,因为模式不同,需要生产基地和销路网,客户都是大客户,藏不住人,一抓一个准。 而走私可就不一样了,本就具备隐藏性,百分之百的利润,不少的商人敢去做。 许多聪明的商人,派人暗中前往金州,从金州船厂下单悄悄的买船只。 运气不好遇到过一两次金州水师的船只,却从来没有人来检查商船,商人们心中越发有底了。 朱高炽叫来了朱秀。 “伱最近去一趟金州林场。”朱高炽吩咐道:“以军户经济合作社的名义。” 朱秀三十来岁,身材寻常,但是脸上的眼睛炯炯有神,给人一种沉稳的感觉。 他没有急着询问,而是冷静的等待片刻。 朱高炽继续道:“趁着商人们去金州买船,促进金州船厂发展的苗头,让林场也成立一家船厂。” “般船厂不容易,恐怕王真力有未逮。”朱秀立马就指出了重点。 “船厂的人员,人事资源部的副部长马王宣亲自安排,从山东招募熟练船匠,金州船厂再支援些技术,基本上没有问题。” 朱高炽解释了一番。 “咱的想法很简单,让商人们先行,试下水,等形成了气候,一年半载下来,北平官府也习惯了,刚好金州林场可以开始发展渔业。” 大明的大商人,十个中没有一个是纯粹的。 商人也是来自于于读书人阶级,官员同样是来自于读书人阶级,双方分不清。 走私的事王府没有参与,但承诺不会对他们动手,商人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会发动背后的关系网。 等他们在大海上做出了一定的规模,那时候王府搞点渔业怎么了,谁好意思来王府。 大家知根知底,谁也不要谁。 这种做法,在后世叫做先撕开一条口子,造成既定的事实,逐渐形成惯例,参与的人多了,就无人可以改变了。 大明的官员也熟悉的很,弹劾也是如此做法。 先以一件事弹劾,试探下风气,打开道口子,然后就是大家并肩子上,下没啥新鲜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