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一章 十二平均律 (第1/2页)
第214章十二平均律 “从公元前二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在把人类的自然知识应用于实用目的方面,东亚文化要比西欧有成效得多。” “虽然东西方因为种族、距离等原因,导致文明传播有很大的阻碍,但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的发明,仍然能从一种文明向另一种文明自由传播。” “事实上,这些发明大都是从东方传到西方。” ——〔英〕李约瑟。 十二平均律又称十二等程律,被一致认为是“标准调音”、“标准的西方音律”。 此理论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国的键盘乐器上,包括钢琴。 是朱元璋九世孙朱载堉,以算盘开方的办法发明,史称“律圣”或“乐圣”,被中外学者誉为“东方文艺复兴式的圣人”。 十二平均律是音乐学和音乐物理学的一大革命,也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 十七世纪,朱载堉研究出的十二平均律的关键数据——“根号2开12次方”被欧洲传教士带回了西方,深深影响了西方的音乐,故朱载堉被誉为“钢琴理论的鼻祖”。 御史突然弹劾朱棣,惹得朱棣大怒,朱高炽离开了王府,躲在大兴,免得在朱棣面前碍眼。 在朱高炽看来,这件事并不严重,因为他了解未来,旁观者清,结合几年来对政治的了解,得出此事反而有利藩王。 不过当局者迷,光凭借口头话安抚不了朱棣,朱高炽也就躲些许时日,等应府那边出了结果,朱棣自然就明白了。 外人如何看,朱高炽不理会,趁着这段闲余时光,亲自组织起了大剧场。 至于技术。 把中国古代至大明以来的传统技术,全部收集加以汇总和优化,已经足够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 而物质文明之上,还需要精神文明,朱高炽需要一种新的精神文明的载体。 可以做到让军民融合,有利于他加强自身的实力。 大剧场请了几位戏班主,几人在朱高炽面前大气不敢喘,全神贯注的听着。 朱高炽温和的道:“在宋元时期,戏曲以瓦舍勾栏,神庙戏台为主,到了我朝,只御用勾栏在京城就设了两处。” “在戏曲之道上,诸位比咱要精通。” “但是咱想要的剧场模式,是给老百姓看的,不要文章不要玄妙,只要贴地气。” 几位戏班主有些纳闷。 有庙会就有戏曲,都是老百姓在看,他们这些班子,走的就是民间路线。 可因为身份差距,几人不敢贸然询问,互相看了看,皆不敢开口。 朱高炽看出众饶遗祸,于是指引:“你们可知道岳家军?” 听到问话,有人鼓起勇气回答:“无人不知岳爷爷,岳爷爷的戏,百姓们最爱看。” “岳爷爷的戏,市井中儿都会唱。” 朱高炽点点头。 岳飞已经是民族精神代表之一。 抹黑岳飞的言论,其心思无非是想要瓦解民族凝聚力,为了达成这个目的,不少人呕心沥血,东拼西凑,钻研出各种论调。 “岳家军的军号,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股精神可以流传几千年。” “大明军人就应该学习这股精神,老百姓则要爱戴这股精神,你们可以多编些这类的戏剧。” “我们北平诸卫,也有很多类似的事迹,你们结合这些故事,制作一场新戏。” 朱高炽最后一句,点明了他真正的目的。 “父王多次北征大胜,军队中有很多感饶事迹,而戏曲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 “咱这里有几段故事,伱们拿回去编写,做成受百姓喜欢看的戏曲。” 朱高炽完,一旁的文书,拿着几本册子进来,分别交给众人。 几位戏班主接过一看,恍然大悟,懂了王爷为何会招来他们几,回去后连忙编写新戏本,三日后交给王爷挑选。 布置了戏本的任务,朱高炽又招来王府的乐器师傅们,直接把十二平均律的技术图纸,交给了乐器师傅们。 要求他们根据这个图纸,制造新的乐器。 十二平均律指八度的音程,按波长比例平均分成十二等份,每一等份称为一个半音,也就是二度。 一个大二度则是两等份,称为全音,将一个八度分成十二等份。 乐器师傅们捧着图纸大惊失色,惊为人。 中国有史以来,发明出了无数种乐器,有的只留下名字,实物失传了,有的出土了实物,但是不知道演奏方法。 很多种乐器中,在历史长河中,有一些很早传入周围的国家,当做了他们的传统乐器。 在北京奥约会上,关于挑选传统乐器时大伤脑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