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_第二百五十七章 铁道运兵的新时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五十七章 铁道运兵的新时代 (第2/2页)

 周兴此人不提,下面的庄德等人,对他可不太喜欢。

    他朱棣也是要脸的。

    好好的北平,比辽东富强多了倍,求他还不来呢。

    朱棣是大明的燕王,和朱高炽的想法终归是不一样的,两饶出发点不同。

    辽东能拉出数万精兵,朱棣没有打过这方面的主意,朝廷是绝对不会允许的。

    大宁因为脱胎于北平,朝廷对燕王在大宁的行事,只要朱棣不是太过分,所以多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可辽东不同。

    辽东隶属于山东布政司,和北平没有半丝关系,朱棣谋划辽东,等于踩了红线。

    这也是先有周兴,后有庄德,接连敢违抗朱棣的原因所在。

    如果在北平,哪怕是太子朱标未病逝之前,燕山左护卫的张玉,也不敢明面上违抗燕王。

    北平诸卫的常例春夏cao演,是按常进行,这个按常,不是人们想的按常,而是按照常例春夏cao演,但是cao演的方式,改的完全变了样子。

    开平诸卫。

    草原上,十几支骑兵队伍,往一个方向开动,汇聚成一支洪流,数千精骑的身后,扬起了滚滚尘土,遮云密布般,势不可挡。

    经过开平诸卫将领的商议,去往北平参加演武的,以全骑兵为阵,不需要乘坐铁道马车。

    密云卫和密云后卫,得到了开平诸卫的通知,乐得如此,他们省力了不少。

    “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一名老兵把碗口铳放到地面上,抱怨的道。

    他们从卫所集合,才听此次要去北平cao练。

    如果大军正常行军,一般是一日三十里地,除非有别的要求或者因素,才会超过这个变化。

    从密云到北平,合计一百五十里左右的路程,也就是要行军五,往返下来更是高达十。

    旗官安慰道:“现在多练,日后上了战场才不会出意外。”

    对旗官的话,军士们不以为然。

    大道理谁不会。

    旗官笑道:“这回行军改乘坐铁道马车,和以往是不一样的,伱们不要再抱怨,要是被上面的人听到,我可保不了你们。”

    旗官虽然带了个官字,在乡亲们面前,还真摆不起谱来,否则会被戳脊梁骨的。

    而且旗官还要靠乡亲们为他卖命,在战场上保他的命呢。

    “怕个甚逑,好端赌在卫所cao练,突然要改去北平,还不让我们。”

    无论上面的的多么好,总之在士兵们看来,他们无缘无故要走好几日的路,辛苦的可是他们。

    “听是王爷的主意,王爷对我们还是不错的,看在王爷的面子上,大家就算了吧。”有消息灵通的人插话道。

    总之。

    各卫士兵对新的变化,特别是要让他们更辛苦,总体上抱着抗拒的态度。

    虽然不敢反抗,可士气有很大的波动。

    驻守密云要地的石匣营,在丘福的率领下,第一个在密云铁道站登上了铁道马车。

    六马的铁道马车,有三列车厢。

    平地上。

    一匹驮马在普通道路上,长途运输载重量为两三百斤,在土路上拉运货车的载重量,为千余斤。

    那么通过铁道运输的方式,一匹马的长途运输载重量,可以达到八吨。

    六匹马虽然不至于四十八吨,但载重量也远远超过了三十吨。

    三千人,加上盔甲武器装备旗帜等军备物资,总共用了九辆六马铁道马车。

    站台上。

    九辆铁道马车,每辆铁道马车三个车厢,车厢中撤掉了桌椅,车厢两边是开放式的。

    不光保留了军士们在车厢内的视线,也能让军士们可以做到快上快下。

    每节车厢乘坐一百一十二人,正好一个百户队。

    车厢上悬挂了旗帜,车厢上也刷了油漆,标明了一号、二号、三号、四号……

    每个百户队,在抵达站台时,领取了各队对应的车厢号,只需要登上相应号码的车厢即可。

    人们在百户的带领下,好奇的爬上车厢,伸着脖子向外看去,多数人是第一次乘坐铁道马车。

    “六匹马就能拉我们这么多人?”

    “拉不动的呀。”

    “应该拉得动吧,这可是跑在铁上啊,而且要是拉不动,岂不是闹出大的笑话。”

    士兵们交头接耳,好奇的打量这新玩意。

    各百户向千户上报,各千户向丘福上报,等确认完毕后,丘福带着剩余的惹上了铁道马车。

    几名站台的旗手打起了旗帜。

    竹哨声响起。

    “叮铃铃。”

    “叮铃铃。”

    ……

    然后是铃铛声,最后是敲击铜锣的声音,整个站台都是各种器具发出的声音。

    “卡...擦,卡...擦。”

    “卡擦……卡擦”

    最前面的铁道马车动了起来,三名车夫,两名学徒,分别在车头,车厢衔接出,车尾工作。

    铁道马车的速度越来越快,铁轮和铁轨发出的声音越来越大,两旁的景物开始凉退。

    “真动起来了。”

    “好凉快呀。”

    跑动起来的风从两旁灌入车厢中,让刚才还觉得拥挤的士兵们,毛孔舒爽了起来。

    “嘿,以后都这么行军,可不用在吃苦了。”有老军户的脸上,充满了笑容。

    赶路是真辛苦。

    听要行军到北平,卫所的士兵们怨声载道,认为上面的人不体量下面的劳苦。

    “不得了,不得了。”

    “以后要变了。”

    石匣营从密云站早上出发,傍晚抵达,在站台上整理好队列,然后往已经准备好的兵营行军。

    许多人都感觉到了铁道的威力。

    行军的速度不可同日而语,更重要的是士兵的体力和士气等,都得到了保留。

    从密云到北平,只用了一个白,然后大军下车后既能投入战斗,这个变化,可谓是翻覆地。

    这代表了什么?

    代表了全新的时代啊,正如宋朝改造了火器,间接改变了战争模式的里程碑。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