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二章 一厂抵全大明的产能 (第2/2页)
。” 在人们的印象中,枪管是钻出来的。 而在古代却是锻打出来的,用几片瓦状的铁片通过无数次的敲打形成的铳管。 随着技术的发展,开始用钻床来钻孔,把铁料人工去皮,外表打磨成八棱,前后十字,分中吊准墨线,插置钻架之上。 架顶用线吊下,直对筒上墨线一样,用木罢定。二人对钻,又一人用钳将钻根提着,便钻得旋转伶俐。 钻要长短五六根,自一尺起,每根添长三寸至三尺长止。先钻上口,至中间翻转,从底再钻.相通为度,交接之处,更宜详细看线。 简单的。 就是立在地面上的三人高的木排框架,人们站在高脚架上,双手各拿皮带一段,来回转动钻头的木柄,钻头下是打磨好外形的铳管,然后钻头钻铳管内壁。 铳管和钻头是竖立的,并被木排框架固定,这样可以保证不会被钻歪。 而现在技术司的主要研究方向,就是如何用蒸汽机代替人力,让钻动的钻头需要的动力,改成蒸汽机的马力来带动。 这个技术问题并不难,只不过需要改动一下部件就校 例如木料的框架不够稳固,要改成全铁制造,这样在大马力的带动下,框架才不会晃动。 “新的技术下,每个月可以打造多少根铳管?”朱高炽关心重点,不关心过程。 “以目前的计划的工厂规模,每个月可以打造出一千根铳管。”九信心十足的道。 听完后,朱高炽露出满意的眼神。
去年一年的时间,整个军器局生产的火器数量,大口铳一千门,手把铜铳一千把。 而现在新成立的军工复合厂,每个月的铳管产量高达一千,也就是一千把鸟铳。 能有这么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蒸汽机。 机器代替了人力。 而机器能发挥出的力量,却不是人力可以达到的。 蒸汽机一下子就解决了水,风,人力这些自然力的所有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蒸汽机的发明是一个转折点,为什么它拉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只要有需要,掌握中华重工的朱高炽,可以扩大军工复合厂的规模,要多少火器就有多少火器。 因为加入了蒸汽机之后,火器最难的部件问题被解决,同时对工匠的要求也降低了。 诸多的影响,让生产力提高了不止十倍这么简单。 简单的。 就现在的还未正式投入生产的军工复合厂,它第一期的生产计划,就已经和整个大明举国之力生产火器的产能持平了。 而培养一名合格使用火铳士兵的训练时间,只需要短短的三个月。 朱高炽突然之间,觉得下无人能挡得住他了。 唯一还能捏住他的,只有他的老子朱棣。 毕竟北平的兵权,掌握在朱棣的手中,朱高炽属于借得朱棣的权利,而不是他自身的权利。 至于中华重工,名不正言不顺,虽然有实力,但他朱高炽喊声造反,后果会截然不同,与朱棣不一样。 朱高炽忍着兴奋,告诫自己要稳住,尽量保持语气平静,从图纸中找出一副鸟铳铳内壁的图纸。 拿出工厂生产的炭笔,在上面画了几笔。 “现在的是滑膛枪,我觉得可以在内壁刻画膛线,理论上来,射程会更远,翻一倍。” “什么理论?” 九好奇的问道。 朱高炽耸了耸肩,“以前看过的一本书,具体忘记了,只记得大概的印象。” 好吧,九不再问了。 如果射程真如王爷所言的翻一倍,那代表的意义可就大了,换句话,在现有的射速上,等于提高了一倍的速度。 毕竟两百米开枪,和一百米开枪,哪怕是同样的发射速度,就等于发射速度提升了一倍。 不久,新的鸟铳被研发司试验了出来。 鸟铳以九炼铁为材料打造,长约三尺余,也就是一米出头的长度,重量在六斤上下。 “根据多次的试验,弹药重量的配比,以四之三为最优,平放的射程超过一百六十步,仰放的射程,超过八百步。” 老师傅们在朱高炽面前神情得意,因为新的火器的成绩,实在是太吓人了。 朱高炽颠吝手里鸟铳的分量,因为使用的材料后,所以重量不算重。 “就定下这一款吧,以这款为原型,尽快制定出生产线,务必第一时间量产出来。” 朱高炽没有再提出更多的要求,第一款新式鸟枪,终于投产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