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四章 大基建的底气 (第2/2页)
有什么事?” “你好,张夫人。” 一名年龄大的工人,礼貌的拱了拱手,很客气的道:“我们是中华重工调研司的。” 两人自我介绍一番,只要找张千户,但是没有透露要做什么。 几人话间。 一名婆子和丫鬟,抱着一个婴儿,牵着一名孩子走了回来,好奇的看着妇人。 妇人见家里的人回来了,这才请了两人进去坐。 妇人请了邻居帮忙去跑腿,一个时辰后,在卫所衙门当班的张武赶了回来。 几人寒暄后,张武连忙引着两人去了他的书房。 张武原来是燕山右护卫的百户,后来在王爷监管北平府时,由王爷的调动,来到了真定卫当千户。 现在北平诸卫的变化很大。 燕山卫不少将领外派了出去,而不少外面的将领,调任到了燕山卫,这种调动很频繁。 “因为初来真定,家中简陋,还请二位海涵。”张武得知眼前两人不光是中华重工的身份,还有舍饶身份,脸上显得非常客气。 “张千户和我们不是外人,一家不两家话,我们此次来叨扰张千户,因为张千户入了名单,邀请张千户前往密云石匣营,共同参与对新式火器的评测。” 新式火器要装备在石匣营,张武做为从燕山卫出来的将领,不光深得王爷信任,也受王爷重视。 而张武也知道王爷不简单。 看起来北平诸卫将领的互相调动是平常的事情,可张武看出来了,从燕山卫派出的将领赴任的地方,是对中华重工不支持,或者态度抗拒的将领。 而调入燕山卫的将领,多数被冷藏了起来,少数才是真正得到重要,对王爷的手段,张武就很服气。
“抵达石匣营的时间是什么时候?要在那边呆几日?”张武问得很详细。 他初来真定,家里的事情顾不上,一门心思扑在卫所中,正是关键时期,不希望离开太久。 两人连忙笑着解释,“如果张千户抽不出时间,并不是一定要张千户去一趟。” 对不同的将领,他们二饶态度也不同。 张武属于根正苗红的那种,能交好就要交好,不能交好也不能轻易得罪。 “张千户这里是我们邀请的最后一站,所以时间很急,定在三日后,参与的时间,大概也是三日左右。” 张武听完后想了想。 真定府的首府,也就是后来河北的石家庄。 从真定府到密云,大概有不到八百里的路程,铁道马车长途运输时,大站会有储备的马匹用来更换,以保证马的健康和寿命。 受限于铁道环境,沿途站点的停靠,以及马匹储蓄量等因素。 现在的铁道马车速度,需要两个日夜,也就是他还有一的时间来安顿诸事。 张武同意了邀请,答应去密云,并提出留宿二人,二人谢过张武的好意,但是没有留下来。 两人也没用王府的堪合去驿站,而是用中华重工的名义,在真定站歇息。 他们二人需要明一早乘坐铁道马车赶回北平,提交确认后的名单。 朱高炽带着人视察坐落于保定府的焦炭炼制五厂。 “炼制一百斤铁,只焦煤的需求要五十斤,不提北平各行对铁料需求的成倍递升,光三省铁道建设计划,用铁量高达七千万斤,也就是至少四千万斤的焦煤。” “算上整个市场的需求,以及对明年的计划准备,焦煤的年产量,要在今年达到三千万斤。” 王本越来越像一名掌柜,至于原来的技术,此人已经转变晾路,不再是纯粹的技术人员。 对王本提出的计划,朱高炽认为是合适的。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人口和面积,勉强等于一个山东加上北平,而且发展不是调控的,有很多不足之处。 那时候英国的煤炭产量在五千万斤以上。 而现在不光是北平,加上陕西和山西,以及和南方市场的合作,光一个铁道计划,和原本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有本质的区别。 大基建大工业,代表了大投入。 只有国家力量加入才能支撑起来,哪怕是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的英国环境,也是承担不起的。 “不光要满足焦炭的生产,焦炭炼制过程中的附属物,也要大力重视起来。” 朱高炽补充道。 煤油煤黑等不提了,附属物氨水蒸馏后的化肥,同样是朱高炽看重的。 每炉三万斤煤炭,炼制出一万八千斤的焦煤,在生产过程中,每可以得到七百二十斤的氨水。 五千万斤煤炼制成三千万斤焦炭的过程中,可以制造出数百万斤的氨水,对农业的作用不言而喻。 这也是朱高炽敢大踏步,推动大基建的重要底气来源之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