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_第五百五十四章 吓出一身冷汗的高阳郡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五十四章 吓出一身冷汗的高阳郡王 (第2/2页)

步。

    “告诫朱高煦,不得轻举妄动。”

    朱棣一边解决后方的问题,一边要看顾前方,身边更有金州大夫陪同。

    大军任何士兵不能喝生水,以军纪论处,必须坚持喝烧开的水,等一系列的措施。

    “他们的战事如此顺利,必定有问题。”朱棣感觉到了不对。

    安南的战事,不应该如此的容易。

    张辅盯着舆图。

    “他们想要诱惑我们,当前军深入后,恐怕会遭到埋伏。”

    安南的地形,适合埋伏的多的去了。

    反倒是大军行动不变。

    朱棣点了点头,他也想到了。

    “你去代替朱能吧。”

    朱棣想了想,决定让张辅去带领前军。

    张辅沉吟了片刻,竟然没有拒绝,而是选择了直接领命,一点客套也没有。

    他不是不知道要做做样子,可现在的情况是,只能他去。

    此次在安南作战,不光是军事,更有政治意味。

    北平系太强势了,引起了很多地区军队的不满,这对大明的未来是不利的。

    更不可能用北平系的将领带领全国的军队,如此才是与各地的军队离心离德。

    正如小王爷所言,人是社会性动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一个又一个的圈子,吸纳一个个的圈子,而不是排挤一个个的圈子。

    这次的安南之战,新军要发挥以往的作风,南方军也要当做主力,通过一场战争来磨合双方。

    提拔出大量优秀的南方军将领,为日后的整改打下基础。

    如此复杂的形势,张辅觉得整个北平系将领中,有资历和能力促成此事的,除了朱能之外,就只有自己。

    因为大军的指挥权,绝对不会交给北平系以外的将领,这也是矛盾的所在之一。

    见到张辅的姿态,朱棣很欣慰。

    整个北平系的将领中,老派的将领要么是年龄大了,要么是大局观不足。

    比如陈亨、房宽等人。

    他们虽然忠心,可是大局观不够,不足以担负重任,唯独朱能和张辅,这两人让朱棣非常的满意,挑不出毛病。

    朱能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这个优点是很难得的。

    而张辅所具备的全局观,以及本身的才能,合起来同样是难得的优点。

    这两个人又年轻,彻底培养出来后,将会是老大在军队中的左膀右臂。

    哪怕自己不在了的那天,任何势力也无法威胁老大。

    老大在治理国家方面没有问题,唯独军事上,朱棣发现了老大的短板。

    朱棣要为老大留下一套,忠心耿耿,且能打胜仗的军事体系。

    此时。

    朱高煦派人询问了朱能的病情,一边考虑派军攻打镇夷县,打通南下谅江府的要道。

    虽然父王紧急派来人,告诫自己不得轻率大军,朱高煦收到军令后,放弃了表现自己一番的想法。

    不过收复要道,为日后南下做准备还是有必要的。

    安南的天气,实在不适合行军。

    更不适合野外驻扎。

    毒虫蚊蚁,样样能要人命,更有气候多变,前几日湿热难耐,如今又早晚寒冷,白日炎热。

    自己都受不了,何况下面的士兵们,不能早日结束战争,恐怕疾病率会越来越高。

    提前打下通道,减少士兵们驻扎野外,至少能降低五成的患病率。

    正当朱高煦和将领们商议的时候,外面的令兵赶来通报,本地的乡绅们联名来拜见高阳郡王。

    朱高煦不敢怠慢,让人去请。

    不久。

    一大帮华族乡绅进来,纷纷向朱高煦行礼,朱高煦一脸的笑容。

    “我大哥说大明与安南同宗,皆为一族,自当一体,本郡王入安南以来,才发现大哥所言不虚。”

    朱高煦热情的笑道:“例如前方的镇夷县,也只有我华族才会取的地名了。”

    “高阳郡王所言甚是。”

    “不光有镇夷之名,还有归化州,宣化府,长安等名,因我等祖籍本是国内。”

    高阳郡王听闻后,大感欣慰。

    “我父王与大哥再三强调,大明军队在安南各地,军纪约束,不妄杀,不劫掠,对地方秋毫无犯,如果各位又被冒犯之处,尽可找本郡王告状。”

    听到后朱高煦的话,众人纷纷笑着点头。

    “郡王小心,黎氏父子有jianian计在前,埋伏了大军,就等着郡王钻进去呢。”

    一名乡绅透露道。

    朱高煦不以为意的问道:“谁是主将?”

    “黎贼的长子早已从西北悄悄返回,集结了至少十万大军。”

    朱高煦怔了怔。

    整个西北都不要了?

    忍不住看向帐内的舆图,朱高煦不禁冒起了冷汗。

    民心。

    朱高煦当下懂了民心有多么重要,难怪大哥说得民心者得天下,如果不是自己被父亲和大哥耳提面命,拉拢住了心向大明的华族乡绅,恐怕自己后面还真不好说。

    正是历史上的记载。

    大军军纪严明,受当地百姓拥护,张辅得知前方有伏,将计就计,大破伏兵,一路收复到江北。

    就古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和环境,没有乡绅的组织,百姓们哪里知道谁好谁坏。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