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五百六十章 国家的幕僚:大明的危机 (第1/2页)
第539章国家的幕僚:大明的危机 淳化新城区。 都察院调研司办公大楼,里面有主要来源各科学者,以及各行的优秀人才。 “经济增长水平,应该区分,以北平发展工业区为界限,是有史以来的重要特点。” 三十余名学者和官员坐在台下,前台有黑板,一名穿着中制装的中年人,用粉笔写下了一串的数据。 粮票银行的掌柜,有名的数学家周先生,文学家刘通,甚至内阁阁员解缙也在旁听。 “这些经济增长,始发于北平,随后扩散到全国各地,在越来越多地区中,经济活动的产出开始增加,并且为其未来的经济扩张提供了动力。” 北平大图书馆创办人,调研司佥事,社会人口分配预估数字模型推算小组组长。 前中华重工文书房文书长,济阳卫舍人出身的赵胜,已经三十四五岁,变得看不出当年的模样。 他重重的拍了拍黑板。 “在人类的历史上,人们第一次有可能享受人均商品和服务,或者说人均可用资源的数量的持续增长。” 说完了这一报告的重点,赵胜在新的黑板上重新写下一串数据和图示。 “通过这些年的经济增长,可以看出,大明的变化,与普通劳动生产率的这种提高,都是与有关经济的剧烈转变联系在一起的。” “以前以农业为主导、以家庭为基础的经济组织体制开始让位给一种以工业为主导的体制,而在这种经济组织体制中,典型的生产单位必然较之家庭为大。” 专业的术语,让解缙听得有些吃力。 幸亏自己在北平学习过数年,解缙内心忍不住感叹,才能很重要,而机遇更是不可或缺。 内阁在皇太孙殿下的推动下,地位和重要性越来越凸显出来。 可是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对于工业化社会不了解,没有提前接触过的官员们,并无法和他们这些提前去过北平的读书人竞争。 他,以及被人们笑称的三杨,掌握了这个机遇,牢牢的立在了朝堂上。 台上。 赵胜认真的说道。 前期加入中华重工,靠着舍人出身,良好的教育背景,从实践中成长。 更有筹办北平大图书馆的经历,让他掌握了更多的知识,逐渐成为了重要的人士。 如果内阁是皇帝的幕僚,那么他们这些社会理论学家,就是国家的幕僚。 “大明的经济开始对各藩国和国内土司地区的经济活动的模式产生影响,而在此之前,各藩国和国内土司地区的经济活动模式很大程度上专注于内部需求和市场机会。” “随着大明生产力的骤然上升,以及海贸的快速发展,所有的藩国和土司地区都在受到影响。” “未来的个人和国家开始专业化,越来越狭小的职业和产业范围之内,以便满足不断扩大的日常需求。” …… 解缙学得到了很多,会后等待赵胜,他们要一起去一趟文华殿。 赵胜和众人纷纷道别。 会场他的学生们,在场边做笔记,见到导师身边没有人了,才围了上来。 七名北平大学的大三学生,穿着学士服,其中就有周承志,中午与父亲在酒楼吃完了饭,他就赶了回来。 “学习不能死读书,要加强在社会的实践,我给你们布置一项课程。” 赵胜先向解缙露出一个抱歉的笑容。 解缙理解的点点头。 关门子弟,当然要用心培养,可谓是自己的继承人,换做是他也会放在第一位的。 “皇太孙殿下,还是燕世子的时候曾经说过,工人阶级的增长,他们的子弟并不会爱学习爱读书,反而会有许多消极的现象。” “以往的时候,这个现象并不突出,人们大多只当做皇太孙殿下的笑谈。” “但是这两年开始,学校工人子弟们渐渐涌现出了皇太孙殿下当年所言之事。” 解缙愣了愣。 他倒是没有听说过这件事,内心非常的好奇。 读书。 向来是最受重视的。 自己当年读书可是下了苦力的,还有孩子会不珍惜读书的机会? “你们合作调研,完成一份社会报告交给我。” 赵胜布置完,几名弟子露出了痛苦的表情,夸张的叫苦,果不其然引来了赵胜的责骂。 在欢乐的气氛中,赵胜和解缙离开了调研司。 两人乘坐公车。 路上的时候,解缙忍不住的想,自己是不是也要培养自己的继承人了。 “叮铃铃。” 公车抵达了东华门外的站台,东华门站台,有专门的公车,专线抵达文华殿,但是需要检验堪合。 解缙和赵胜进入了文华殿后,在偏厅等候,过了一刻钟的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