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大明从北平开始_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下第一社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百七十二章 天下第一社 (第2/2页)

,这顿饭钱就免了吧。”

    年轻人摇了摇头,坚持结了账,然后挺身离开,回到了客栈,最便宜的大通铺。

    整理了行囊,离开了大通铺,找了个桥洞,然后去了北平大图书馆。

    图书馆一层。

    只要是大明人都可以翻读。

    年轻人已经把一楼值得看的书全部看了,磨着管理人员,求着对方通融,允许他上二楼,至于三楼,他不敢奢望。

    “不行,规矩是规矩。”

    管理人员强硬的拒绝。

    二楼只有学者,读书人,学生等性质的才能上去,普通人根本用不着。

    “你想看什么书?我跟你讲讲。”一名读书人笑道。

    年轻人不在乎对方眼里的骄傲,听到对方的话后,竟然真的请教起学问起来。

    年轻人看见对方穿着学士服,因此问起了道。

    北平的社会之道。

    “北平的报纸,常说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是巨大的变化,经济基础必然带来思想的变化。”

    “可是我看了许多北平的图书,并没有关于社会之道的探究。”年轻人真诚的请教。

    读书人愣了愣。

    他们大学里也没有教啊,反而是各类的知识。

    于是他开始自己解释,“人类是社会性生物。”

    “在我们的进化过程中,从开始觅食和狩猎,我们就已经倾向于在日渐庞杂的社会群体中生活和工作。”

    “这些群体范围包括简单的家庭单位,氏族和部落,村庄和城镇,以及城市和民族国家。”

    “人类集体生活和工作的自然天性促进了文明社会的形成,因为先民高度的农业发展,于是有了道学的诞生。”

    “受到人类知识增长和技术进步的形塑,反过来,我们居于其中的社会的性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行为,实质上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道就是社会关于个体如何在群体中行动,以及群体是如何形塑这些个体行为。”

    “农业社会稳定,人们追求自给自足,而北平的工业化发展,带来了物资的蓬勃发展,经济的大循环,于是有了工业之道。”

    听着读书人的讲解,年轻人感受到对方有些勉强,说的很空洞,但是也启发了他。

    “北平的教学,以事业为重,而我看来,学习的内容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德行,一类是事业。”

    “两者并冲突,对于理学,北平颇有些放弃,专攻于术,在下认为应该德业并举,不能有所偏废。”

    “在德与业两者的顺序上,则有先后之分,即道德较之其他学习内容具有优先性。”

    “北平常提精神文明建设,可精神文明建设从哪里来呢。”

    “对于宋朝,北平报纸给予批判,说宋朝之文明强盛,前所有为有之,可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导致宋朝社会风气不懂责任,不愿意付出,歧视士兵。”

    “可文明之强盛,难道不也是有理学的支撑吗。”

    “扩充自己的善根,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是成己;把善心扩大到他人身上是成物。”

    “不正是皇太孙殿下,当年在报纸上倡导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好社会?”

    读书人愣住了。

    他收起了内心的傲慢,深深的拱手行礼。

    “前辈的学识远超于我,我为我刚才的傲慢,向前辈道歉。”读书人诚恳的说道。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问不分先后,互相交流才能一起进步。”年轻人客气的说道。

    读书人邀请年轻人参加他的读书会。

    “读书会是我当年在北平工人子弟中学发起的,后来我进入了北平国子监,与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结社读书,虽然只是玩物,可也能互相交流思想。”

    年轻人大喜。

    “咕噜噜。”

    突然,年轻人肚子传出的声音,让年轻人脸色通红。

    “哈哈哈。”

    “还不知道朋友高姓大名?在下姜宾知,祖籍应天府,就读于北平国子监。”

    “免贵姓曹,名端,祖籍河南渑池,前来北平游学。”

    “走。”

    “我请你吃饭,朋友之间不许客气。”姜宾知亲切的拉着曹端,曹端没有拒绝。

    北平来了一位厉害的年轻人。

    他的学问和求知精神,让北平国子监轰动,甚至有人夸赞,曹端是大贤。

    大明第一读书人种子。

    短短的几个月,曹端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由北平国子监出面,亲自为他举荐,获得了人才津贴。

    有了人才津贴和资格,曹端逛遍了北平大图书馆的二楼和三楼。

    与当下大明最高学府之一的北平国子监师生进行交流,成为了北平国子监的盛况。

    辟邪倡道,推尊太极,上溯宋儒,躬行实践,教化预养,海纳百川。

    北平国子监的学生们自发成立的读书会,改名为了理学社。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