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106 拿同僚的血染红顶子 (第2/6页)
准的尺子,和庶民的那把尺子不一样。 一把特短,一把特长。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似乎没起到效果。 所以在那种情况下, 小桃红索要赠诗的要求,合情合理,反而更显风雅。 黄通判想都没想,就即兴挥毫,成功掉坑。 诗题是“七绝.赠李家堡美婢小桃红”。 “好诗,黄通判不愧是寒门才子,这等歪诗也能写出不俗意境。” 有私章,证据链充分。 李郁把纸小心折叠,收入柜子里,锁好。 小桃红还口述了他的特殊特征,属于平时看不见的。 非常的有特点, 一打眼,你就忘不了。 关键时刻扔出来,比三个御史都管用。 李郁也记录了下来,防止记忆遗忘。 和大清朝的官打交道,时刻都得留一手。 忙完这些, 黄通判带着大队人马用完早餐,准备离开了。 临行前,二人又商讨了一下。 湖州府的那个盐帮据点,由李郁去捣毁。 这属于跨省作业,有很多的忌讳。 官府不方便出面。 李郁无所谓,就当是江湖火并嘛。 毕竟,一个开煤矿的人,手底下怎么可能没有干脏事的好手。 如今俩人是一根绳上的蚂蚱, 就没必要虚伪,掩饰了。 震泽县的盐帮据点, 则是黄通判亲自带人去捣毁,抓人。 而且,他准备把震泽县衙也清洗一下。 知县他动不了,后台硬的很。 不过杀鸡儆猴,把主簿,书吏搞掉几个,还是可行的。 届时, 一并打成逆贼的保护伞。 只要朝廷认可,自己这个黄屠夫,就能立得住。 再署理知府,那就没人敢和自己对着干。 …… 一石激起千层浪。 黄通判的叛逆行为,引起了各方注意。 说情的,打听消息的,络绎不绝。 然而, 他已经拿定了主意,一条道走到黑。 官场中人,切忌首鼠两端,反复横跳。 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 两淮盐场的富安盐课大使,已经在牢里撂了。 只是让他观摩了一场用刑的详细过程,这家伙心理防线就崩溃了。 他是受上司嘱托,亲自来押运一批私盐。 说起来也好笑, 尤拔世贩私盐,竟然是绕开几大总商的独走行为。 目的是为了自己敛财。 把两淮盐场出产的官盐,漂没。 以洪灾,龙卷风,海潮各种理由,报减产,然后拿到邻省去卖。 如果这些事写进折子里,乾隆看了一定会发疯。 因为历任两淮盐运使,就没一个干净的。 本以为尤拔世是个好奴才,忠心为主子办事的孤臣。 结果,这位孤臣, 也在拼命的挖大清的墙角。 两淮盐业,那可是大清的唯一机动财源。 乾隆的每一次征讨, 背后都是两淮的盐业税,和盐商的捐输撑起的军费。 还有,他的四次下江南。 所花银子,也多是盐商们报效的。 黄通判想想,背后都冒冷汗。 这份折子上去,他不担心尤拔世还能报复自己。 尤拔世一定会完蛋, 区别只不过是砍两段还是砍一千段,用盐腌,还是用糖腌。 他只是担心万一把老皇帝气出个好歹。 毕竟,乾隆都60好几了,属实的老朽了。 一份轻飘飘的折子, 写了五遍,还是觉得不妥。 此时, 他才有些后悔,不该被李郁蛊惑的,太激进了,太疯狂了。 …… 江北来人了。 两淮盐运司衙门的一个师爷,送上了拜帖。 黄通判借口生病,拒绝了。 后来,这位师爷不知是受谁点拨,又找上了胡师爷。 同为绍兴师爷,俩人自然是可以沟通的。 同乡,同年,同窗,在古代是天然的交友理由。 胡师爷在府衙做了大半年的冷板凳,早萌生了去意。 于是,俩人达成了互助的意愿。 胡师爷骑着一头毛驴,来到了李家堡。 “李小哥,别来无恙。” “胡师爷,我猜你是无事不登三宝殿。” “你说对了,有一桩好事,老夫想牵个线。” 杨云娇端上茶水后,就退出屋子。 腹诽道,一个老狐狸,一个小狐狸。 看俩人笑的那么灿烂,背后算盘珠子都要打飞了。 半个时辰后, 胡师爷笑着离开了李家堡,李郁执意要相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