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你笑我不懂救火,我笑你不懂大清 (第1/4页)
西山船厂, 正在筹建能够适应长江,近海风浪的尖底战船了。 这次,采用的改良型硬帆。 32炮舰。 木料加铁固件。 没有经验,全靠大胆。 吃水深度, 就按照大运河航行不擦底,不搁浅的标准设计。 最浅处不低于7米,是李郁报给府衙的数据。 黄文运和朱珪都表示满意, 若疏浚后能达到这个水深,给皇上提供的御舟就可以更大更豪华。 到时候,又是简在帝心。 “阿仁,凡是有一技之长的苦力,了解一下情况,工程结束就招揽到咱们麾下。” “没问题。” 这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不放过任何薅羊毛的机会。 胥江园区, 那些概念区域,也在一点点建起来。 士绅们终于没法嘲笑,李爷的园区是纸上画饼了。 整个地基, 甚至整体抬高了小半丈,花费的土方,是附近挖掘的。 属于典型的以邻为壑。 把周围挖低了好多。 不过,李大官人缺德事干太多了。 所以府城百姓,并不惊讶。 …… 随着胥江园区的概念,从纸面落实到了地面。 李郁开始旧事重提了,邀请府城的各类商人进驻。 总的来说, 是以手工业作坊为主,商贸为辅。 作坊区,例如木器,织布,绣花,造纸,首饰制作,酿酒,舂米,成衣,铁器,造船,印刷~ 商贸区,例如丝绸,布匹,茶叶,农具,南北干货。 这么说吧,哪怕是做棺材的,李郁都欢迎。 许多商人,仔细考虑后进驻了。 起码也是在这开了个分店,算是留个人情。 李爷是怎么起家的,士绅商贾们多少听说过。 说的透彻点, 商人,要么被官府盘剥,要么被豪强盘剥。 选哪头?自愿! 很显然,李郁这个选项还行。 至少在讲义气这方面,没有多少负面传谣。 进驻的商户,很快就开门营业了。 屋子是现成的,设施也是现成的。 园区提供廉价的煤炭,以及方便的水源。 街道,清一色的笔直宽阔。 据懂行的人讲,这是效仿的西周井田。 街道两侧的排水沟,是最新鲜的。 就连茅房, 都考虑过布局,往往是一条街一处。 定时泼洒生石灰,消毒防菌。 …… 园区的围墙,还未竣工。 所以夜间的安全,是靠巡逻护卫和更夫。 商人们最满意的是,三处瞭望木塔。 既防火警,也防贼匪。 安全方面,大可放心。 一般不会有坏人来园区搞事。 毕竟,李郁就是本府最大的坏人。 范京来了, 他递上了一份名单: “老爷,这些人都是观望态度。敷衍,拖延,不愿加入园区。” 李郁随手一翻, 其中有不少是本府的知名商人,士绅。 “你夫人的娘家,也进驻了?” “是的,开了一家酒楼,还有一家木器作坊,一间印刷作坊,一家绸缎庄。” “走,跟我去瞧瞧。” 范氏印刷作坊, 作坊掌柜的连忙迎了上来。 “姑爷好,李爷好。快上茶。” 李郁走在前面,打量着作坊内的情况。 十几个学徒,四个师傅,正在忙碌着。 油墨的味道,很提神。 “不错。” 掌柜的连忙说: “老爷子说了,咱们得为姑爷脸上增光,不能拖后月退。” “回去告诉范老爷子,有空来找我喝茶。” “一定,一定。” 临走时, 李郁拿走了一本刚印刷好的通俗。 讲的是赶考穷书生遇上狐仙的故事, 这种虽俗但爽的情节,永远受人欢迎。 甚至还有些粗陋的插图,颇为攒劲。 售价600文。 能买两本简装版《孟子》。 李郁倒没感慨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之类的。 而是发现, 这是一种极好的宣传方式。 用的好,能抵3000支燧发枪。 ……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