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33 成分迥异的第二军团 (第2/3页)
的土地说道: “以后不要再说这种浑话了。跟着主公的前途更远大。” “咱们弟兄歃血为盟,日后同进退共患难,早晚都能混出个人样,怎么样?” 众人热血沸腾,立马找来香案、大公鸡、酒碗~ 在一处未倒塌的土地庙前,郑重的盟誓。 郑家圩很幸运的躲过了今年的这一劫,洪水不大,被圩堤给挡在了外面。 衣裳褴褛的村民们,惊愕的看着一群衣着光鲜的人进了村。 “诸位老爷,你们找谁?” “三爷爷,是我,村东头老郑家的二小子。” “啊呀,小安子你没死啊?村里人都以为你全家~” 老头叹了一口气,又反复打量着他还有身后的众人,咧开没牙的嘴笑了: “在外乡混出头了?好!好哇!” 村里众人逐渐围了上来,有似曾相识的,有全然陌生的。 郑河安解下佩刀,往地上一掼,稳稳的立在了松软的地面。 又摸出50两银子: “三爷爷,劳您大驾。我想请全村人吃饭,今天白米饭管够,白面馍管够,杀5头猪,再搬上几坛子酒。” 顿时,郑家圩一片欢腾。 今年虽然躲过了洪灾,可大家的日子过的紧巴巴,粮食很紧张。 小安子衣锦还乡,大喜事。 三爷爷作为本村资历最老的人,拄着拐杖指挥着村民忙碌,搬桌子,凑碗筷,牵猪,打酒,祭祖。 郑河安找到自家土坯屋残破的遗址,双膝跪地,大哭了一通,烧了纸钱,祭了猪头。 三爷爷拄着拐,站在一旁: “老郑家的,你家祖坟终于冒青烟喽。” …… 中午,流水宴摆起。 菜式简陋,除了主食就是大海碗盛猪rou炖菜,所有男丁面前都摆上了酒碗。 三爷爷起头,干瘦的手举起酒碗: “郑家圩的老少爷们,干了。” 几百号人乱哄哄的响应,龇牙咧嘴的喝下,然后赶紧吃菜,吃相已经不是狼吞虎咽可以概括的。 郑河安一点都不觉得奇怪,这才是他熟悉的家乡。 待众人风卷残云一般吃个半饱,他才开始挨桌子敬酒。每到一桌,就会有人问他,在哪儿发财?能不能带带自己? 就连三爷爷也主动询问: “村子里就这点薄田,实在养不活这么多人,后生们出去做佃户都没人要。” 郑河安假意犹豫: “这么严重?” “你是不知道啊。今年黄河决在了下游的北岸。那边的人都逃荒出来了,只要给俩窝头就帮着白干一天的活儿。哎~” 三爷爷闷了一碗酒,哀叹道: “咱大清朝,人比草贱。” …… 俩人碰了一碗,默默喝光。 “小安子,能帮一点是一点吧?都是郑家圩的后生。” 周围的桌子全部安静了,所有人都眼巴巴的。 郑河安站到桌子上,大声说道: “20岁以下的后生,想跟着我走的,我都收了。我去求东主,让你们做商队护卫,一天三顿饭,每月还有1两饷银拿。” 三爷爷激动的一拍桌子: “后生们,给你们安叔跪下!磕头!” 哗啦啦,冲出来50几个后生,二话不说,纳头便拜。 无他,太苦了! 无论跟着郑河安走是干嘛,总比窝在这郑家圩要强。 黄河,就在40里外。 每到夏天,村里人就集体拜河神,求漫天神佛保佑别决堤。 稍微置办些家当,牲畜,洪水一来全没了。久而久之,生活就越发的困苦。 谁要是赞美黄河是这片土地的母亲河,怕是要被郑家圩的人活活咬死。 …… 突然, 村口走来了两个穿皂衣的衙役,乃是本县快班的差役,大摇大摆,十分嚣张。 “你们,聚众想干嘛?” “嘿,还喝上酒了。说,是不是抢大户了?” 众人立马噤声,敢怒不敢言。 郑河安站了出来,还有他十几个亲信。人高马大,绸袍布衣,腰悬利刃,顿时威慑力十足。 “这二位是?” “衙门的宋爷,吴爷。” 郑河安走过去,胳膊一伸,一边夹住一个。 用不容置疑的口气说道:“一起喝酒!” 自信,霸道,明显的不怯官差。 俩差役也就讪讪的跟着坐下了,俩碗酒下肚,又听他一通吹嘘他在外面混的有多好,东主的多么的牛哔。 “郑爷,您这东主是?” “嘘,名字说不得。听了,就得掉脑袋。那是顶天的人物,这么说吧,衙门口从来没难事。” 宋差役焕然大悟,敢情是皇商一类的奢遮人物。又看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